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經濟觀察  > 正文

城鄉一體:城鎮化不是農村的退化

2013-12-26 10:16 來源:南方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張莊社區新舊對比圖。如今的張莊遍佈著白墻灰瓦的兩層小樓,園林式庭院,仿佛江南小鎮。

  破題

  臨近年末,“三農話題”再次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在24日閉幕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了深化農村改革、加快農業現代化步伐的重要意義,強調要“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産業,讓農民成為體面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在國家推進新型城鎮化的大背景下,農村也將探尋出一條自己的發展之路,力求擺脫“邊緣化”的夢魘。如今,新型城鎮化在摸索中前行,在破解城市發展難題的同時,也觸及了我國的“城鄉二元困局”。

  近日,本報記者行走1500公里,走進河南平頂山張莊社區,探尋新型城鎮化和農村社會生産生活格局的優化路徑。

  ●文/圖:南方日報記者 鐘嘯 發自河南平頂山、梅州、廣州

  取經

  □艱難而無奈的造血13個老闆走得只剩1個

  “現在人已經少了很多,之前廣場上就沒有不停車子的時候。”樓下又一陣嘈雜,舞鋼市張莊社區副主任董瑞傑絲毫沒有張望的意思。的確,這個坐落在平頂山尹集鎮的小社區曾經是這麼受關注,不止一次成為全河南甚至全國農村社區的典範。

  “整個社區建設最早起源於一個‘扶貧項目’,當時一共也就涉及了30多戶的貧困戶。”董瑞傑的記憶又回到了2009年時的“老村”,當時這30多戶人所居住的地方既沒有上下水,也沒有像樣的村道,“天好的時候,上山、下山也都要半個多小時。如果下起雨,就完全沒有路了。”

  身為“包村”的扶貧工作人員,董瑞傑當時的工作就是與這些貧困戶打交道,他還記得有一次趕上下雪,所有上學的孩子都出不去,就連生病的人也根本沒辦法出村。

  “當時就問大家的意見,很多人都表示願意搬出來。後來我們把意見上報給了市裏,舞鋼市當時就提出,既然村子要搬遷,就不要只看到這30多戶,為什麼不做一個社區?後來大家想得越來越多,這個社區也就越來越成型了。”説起來三言兩語,但是整個過程卻是如此艱難,憑藉著農業資金的“打捆使用”,張莊社區的原始積累如此微薄,根本就拖不動這個當初看起來如同“烏托邦”一樣的項目。

  “我們剛剛做一期建設招標的時候,好多老闆都跑過來搶,最多的時候一共來了13個,但是我們一説,整個項目建的房子都必須按照500元到600元每平方米的成本價賣給農民,項目本身賺不了多少錢,而且還要他們先墊付工程款,這一下都跑了。”説來都覺得格外幸運,另一個參與過招標的工作人員表示,這13個老闆最後只剩下一個,這個老闆也就成為了最早的建設者,開始了最初的社區建設。

  □年入5萬元不是夢能人崛起帶來“搶房潮”

  看著記者背著碩大的旅行包在張莊四處張望,站在家裏二樓的石金民打了個招呼,“進來坐坐吧,叔跟你説説。”在有關張莊社區的新聞中,石金民也屢次當過採訪對象,這位農村能人對社區建設表達的支援溢於言表。

  “社區建設總的來説是我們農民佔了大便宜。”據他介紹,自家這棟226平方米的房子主體部分花了13萬元,不過政府補貼了3萬元。

  “現在越有錢的人就越喜歡住農家賓館,社區蓋起來之後,環境好了,城裏人都經常來玩,好多人的旅館都賺老錢了。”村民口中的這些賺老錢的人裏,王德洋算是最有名的了,他的玉竹賓館是不少來訪者們都會走訪的地方,“旅館的季節性很強,但我這一年也能有個5—7萬元的收入。”

  於是,一批能人的崛起,終於為大夥入駐社區帶來了另一個更具誘惑力的動力,那就是致富。據村裏人回憶,一期賣得不溫不火的社區,卻在二期迎來了“搶房潮”。2012年10月,二期開發啟動,農戶們居然出手,有的時候甚至是自己家人爭一套房子,吸引大家從老村中走出來的一個重要原因便是這群能人的光暈。

  “一期建好之後,很多人也看到好處啦,好多人住到社區,搞了項目,都掙到錢了,今天這個人搞山野菜加工掙幾十萬元,明天那個開賓館一年掙個5—6萬元,後天又有哪個整了個車跑運輸能掙幾萬塊錢,能不動心嗎?”在亟待轉型的鄉土社會中,流傳最廣莫過於這種能看到真金白銀的“財富故事”,董瑞傑也表示,本著自願的原則推進社區搬遷一下有了活招牌,“大家都知道了,房子買到了,抵押貸款,搞個項目就能賺錢。自己蓋個房也要十來萬,為啥不去買?”

  □如何走過未知獨木橋激活土地價值帶動農村社區發展

  整齊的樓房,明亮的路燈,寬闊的村道,鮮亮的綠化,但卻沒有一個住戶交物業費;清新的空氣,美麗的景色,大量優質的資源,但經營各類旅館、山野菜、工程建設的人支付的成本卻極低。

  但這背後都有賴於一條邏輯的閉環,而這最後一環便是土地。對此,張莊社區,乃至整個舞鋼市都不否認。

  “政府及社會資本投入建立社區,以極便宜的價格賣給農民,農民進入社區,讓出宅基地。政府或社會資本回收土地之後,在填補耕地指標之後,用剩下的地塊招商引資,從而反哺社區。”一位河南當地的政府工作人員向記者表示,簡而言之,這就是整個模式運轉的邏輯所在,“在農民向社區集中的同時,耕地向生産大戶的集中也在順勢推進,從而在切斷農民與老村的居住關係的同時,也一併割斷它們與土地的經濟聯繫。在這過程中,招商引資而來的項目往往也成為了承載農民轉型的第一個平臺。”

  抽象地來説,這就是在張莊社區身上發生的一切,2009年前後,當地的土地流轉也開始加速,“當時很多老闆在山上租地,搞了花卉、果木、茶葉等農産品,農民手裏的地開始很快向大戶手裏走。” 一位當地人向記者介紹道,當時舞鋼市搞起了兩集中,農民向社區集中,同時土地向經營大戶集中,出租土地的人在獲得穩定租金的同時,又成為新承包人的雇傭者。

  “土地流轉對社區集中有一定的關係,只有讓農民從土地裏解放出來,他們才願意到社區裏。”前述政府工作人員表示,農民集約居住之後,集中起來的宅基地便成為了巨大的財富。

  只要能夠成功招商引資,不僅農村社區長遠發展的資金問題能夠得以解決,就連一直困擾決策者的農民城鄉轉化難題也能迎刃而解。早在2011年,舞鋼市人民政府就和廣州頤和集團簽訂了龍鳳湖旅遊度假區開發建設戰略合作協議,以共同推動這一項目的發展,而這一項目的用地便有相當部分是進入社區的農民的老宅基地。

  “等景區建好了,人來玩得更多了,我們這裡的人家家都能搞個旅遊點,還能去上班,戶戶有項目,人人有工作,那豈不是美得很?大家再也不用靠種地養活自己了。”説到這兒,董瑞傑笑了。

  不過,這一切真的如此順利嗎?一位河南的基層工作人員表示並不見得,這最後一躍的成功與否還在未定之天,而如今河南農村社區建設過程當中流露出的種種問題已經冒出苗頭,“有的人進了社區,不願拆老房子;有的地方是農戶城鄉轉化不順利;還有的地區推進過快引起了債務問題。農村社區建設總的來説仍是一個長期工程。”

  落地

  珠三角探索改革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

  因地制宜推進土地高效利用

  類似張莊社區這樣的案例,其實廣東並不缺乏。改革開放35年來,廣東尤其是珠三角地區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取向,對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不斷改革完善探索,並在因地制宜高效利用土地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在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珠三角部分地區就應開始探索轉包、轉讓、出租、互換等方式流轉承包地,因地制宜地推動落實好土地承包期延長30年不變的政策。據統計,截止到2012年底,珠三角地區已完成二輪土地承包的村組66375個、佔村組總數99.4%,實行家庭承包經營的耕地面積936.8萬畝、佔耕地面積93.3%,承包農戶總數327.1萬戶,簽訂承包合同305.4萬戶。廣東省按照土地産權可分性原理,將土地所有權以憲法規定為基準,置其于集體所有的所有制框架,強化土地的農戶經營權以及相應的收益權和流轉權,改變了過去平均地權導致資源配置低效率狀況,推動土地的集中、規模和企業化經營。

  除此之外,廣東還率先構建了土地使用權入股為核心的農村社區股份合作制,成功摸索出對社區土地産權進行界定的靈活手段,形成了多種多樣土地集中機制,而這些都直接催生出了包括家庭農場式、合作經營式、股份合作經營式在內的多種規模經營模式。據初步統計,珠三角地區已有股份合作經濟聯合社1873個,股份合作經濟社8559個,參加農戶124.3萬戶,涉及農民503.2萬人,發放股權證375.3萬個,實行股份合作的耕地面積268.5萬畝,佔珠三角地區流轉土地面積63%,佔全省土地流轉面積的31.3%,佔全省承包地面積2808萬畝的9.6%。其中,東莞、中山、佛山3個市土地流轉比重都超過90%。

  2005年省政府出臺了《廣東省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流轉管理辦法》,允許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集體建設用地進入土地市場,依法進行出讓、出租、轉讓、轉租和抵押,與國有土地同樣進入統一的土地交易市場。廣東堪稱首個通過規章允許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合法入市流轉的省份,突破了“非經政府徵地,農村土地不得合法轉為非農用途”的束縛。截至2013年5月,全省由集體經濟組織出讓、出租或抵押的集體建設用地4685宗,面積3798萬公頃,其中珠三角9市3081宗,面積3625萬公頃,分別佔流轉總量的65.8%、95.4%。

  手記

  來自泥土的復興

  過去10年,中國總共消失了90萬個自然村,“比較妥當的説法是每一天消失80—100個村落”,中國文聯副主席馮驥才所援引的官方數據此前令不少人唏噓。

  然而,拋棄鄉村的這群人之所以出走,是因為房子太破還是生活太單調?似乎並非如此。

  農業收入的走低,公共服務的缺失都是令農業吸引力不再的重要原因。縱觀數千公里的京廣高鐵兩旁,大大小小的村莊各不相同,但其衰敗卻大多繞不開這兩個因素。

  因此,農村的復興,絕非源自一磚一瓦,一石一柱,而是源自一條活路,一些改變。千里之外的張莊社區能夠小有所成,正是因為社區的建設提供了更好的營生渠道與更佳的生活方式。就在身邊的長教村能有今日,也在相當程度上得益於多元化生産方式的引進。

  當前的農村亟待引入活水,招來變數。“這裡不光是錢的問題,更重要的是理念和經驗。”一位河南當地的學者表示,未來的新農村建設必然不同於城市,但也應該形成自己的産業和經濟生態,“農業生産必不可少,但是如果僅限于農業甚至是種植業,那麼也必然是走入了另一個極端。”

  不過,市場上講求的是交易與對價,天底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如何調動農村資源有效對接市場將成為促成這一輪造血的勝負手,其中,土地當然更是撬動這一切的杠桿中的杠桿。

  總策劃:莫高義 王芃 張東明 王垂林 蔡瀛 總統籌:郭亦樂 黃維德 郎國華 柳劍能

  執行:盧軼 曾崢 李海濤 羅彥軍 林鑫 張迪

[責任編輯: 楊麗]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