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接力“烏龍棒”
都是高頻交易惹的禍?
■一 帆
“烏龍指”,如同通過空氣傳播的流感病毒,迅速在大洋彼岸登陸了。
繼8·16光大“烏龍指”之後不足一周時間,在周二早盤,高盛一個原本用來追蹤客戶購買期權投資需求的交易係統發生了故障,向紐交所、納斯達克和CBOE發出了交易指令。這和光大證券此前公告極其相似,“由于訂單執行係統存在的缺陷,預期外的巨量市價委托訂單被直接發送至交易所”。
據報道,光大證券所使用的套利係統為高頻交易軟件,這在國內首屈一指,“10秒可下單5000筆”,據說和華爾街同步,而此次高盛的“烏龍指”也出自高頻交易軟件。
如此看來,這“烏龍指”的病灶果真在于“高頻交易係統”?
事實上,高頻交易軟件的使用已經很廣泛,出錯也如同家常便飯:僅去年一年,世界各地與高頻交易相關的交易係統就發生多起故障事件:2月,東京證券交易所從2010年啟用的傳遞交易信息的係統出現故障,導致索尼、東京電力等241只上市股票停止交易,技術故障持續了近3個半小時。
3月,美國第三大證券交易所運營商BATS在其交易所上市當日,經歷一次嚴重技術故障後宣布取消上市,令華爾街大跌眼鏡。隨後,由于納斯達克的係統癱瘓,社交網絡巨頭Facebook股票上市當天開盤時間被推遲了30分鐘,交易故障給投資者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困惑和混亂。
8月6日,由于技術故障,西班牙股票交易所被迫暫停交易近5個小時。此前的4月份,為配合高頻交易,西班牙股票交易所運營商BME遷移至一個更新更快的交易平臺,以增強自身競爭力,但是3個月之後就發生了大規模的中斷交易事故。
8月7日,東京證券交易所宣布,由于其交易係統發生半年來第二次“當機”故障,東證指數期貨等所有金融衍生產品的交易全部暫停,日本國債期貨和期權交易暫停超過90分鐘。
除交易所外,參與高頻交易的大型投資機構也出現過嚴重事故,8月1日美國股市開盤後,上午9點半至10點15分的45分鐘內,紐交所的上百只股票出現劇烈波動。做市商騎士資本不久後發表聲明,稱其做市部門出現交易技術問題,影響了紐交所約150只股票,並因此導致稅前虧損4.4億美元。
大量的交易故障事例似乎向我們昭示,全球金融市場不斷增加的風險越來越多的由電腦造成,而不是人為造成。
可是,別忘了,機器是人制造的,軟件是人編制的,機器的故障、軟件的錯誤,反映出來的必然是人的失誤。反過來說,人也是有局限性的,在金融業飛速發展,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背景下,金融與科技的結合應該走向更加完美更加輝煌,而路上的挫折也是不可避免的。
因此,在人機對話環節首先要提高人的自律,減少錯誤誘因;其次,程序中應預設更加嚴格的異常波動判斷與報警模塊,防范風險的釋放;最後,在交易所監管環節,應進一步健全風險後措施,如美國在2010年“烏龍指”造成千點暴跌後,推出嚴格的“熔斷機制”並將適用范圍逐步擴大至所有美國上市公司股票,之後根據市場情況每個季度做出調整,以便符合股指最新點位。
如此,監管者真正擔當起監管責任,切實保護好普通投資者的利益,顯示出市場的有效性和秩序性,才能利于恢復市場信心。
[責任編輯: 王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