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近日發佈的《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2013)》成了網路上熱議的話題。
爭議之一,是微博用戶“成分”的劃分爭論。
報告顯示,國內微博用戶從年齡上看,10歲~39歲的用戶總訪問量佔81.68%,總頁面瀏覽量佔85.84%;從學歷上看,高中學歷以下用戶佔74.88%;從收入上看,5000元以下的佔92.2%。其中,無收入群體人數最多,達9183.5萬人,學生用戶是微博用戶中最大的群體。
有不少網友對自己的“三低”身份(低年齡、低學歷、低收入)戲謔調侃,“我説我怎麼這麼窮,原來是微博刷多了。”“説自己是‘矮矬窮’的,這次有科學依據啦!”還有網友總結道,“微博就是一小群大V帶著一大群屌絲,哼著小曲,唱著歌。”
據社科院事後公佈的調查過程,在7萬調查樣本中,4萬樣本來自中國網際網路資訊中心,兩萬樣本來自第三方公司,1萬樣本量來自自身所做的調查。與該數據不同的是,新浪微博2012年用戶數據分析顯示,其用戶中“80後”佔55%,“90後”及“00後”佔37%;80%的用戶受過高等教育,學生僅佔30% ;月收入6000元以內的佔81%。有網友不禁疑惑:“我該相信誰?”
報告顯示,新媒體已經成為反腐倡廉事件中最主要的首次曝光媒介。2010年至2012年,反腐案件首次曝光于新媒體上的事件數量依次為67件、58件和31件,3年合計156件,是傳統媒體的兩倍。從抽“天價煙”的房産局長周久耕,到“微笑局長”楊達才,再到“不雅照視頻”主人公雷政富,一幹腐敗官員得以現形,都有賴於網路的傳播和推動。但報告同時指出,雖然近年來網路反腐成效明顯,但低俗化、娛樂化傾向嚴重。網路曝光的案件大多與“情婦”、“二奶”、“包養”等字眼聯繫在一起。究其原因,這樣的新聞更能吸引網民的“眼球”。
報告還指出,在去年1月至今年1月的100件微博熱點輿情案例中,出現謠言的比例超過三分之一。一部分網民為泄私憤或達到不可告人的目的,在網路上發佈虛假資訊。紀檢部門不得不花費大量人力、物力對真假資訊進行甄別查證,造成反腐資源的浪費。例如,網上曝光“擁有24套房産”的“房嬸”,經紀委查實,其只不過是一個普通工程師,其6套房産都是合法所得。在網路謠言中,內容涉及“兒童、失蹤死亡、器官被盜”話題已成為謠言的“藍本”。日前有微博稱,一名2歲半的男孩在北京通州某小區被一黑車捂嘴帶走,後被超市人員解救。事情的真相卻是,男童係自己走失,已被找到。
以往主流媒體在微博等新媒體上集體“失聲”,但這種情形已有所改觀。報告顯示,從2011年起,新華社開通新華通訊社@新華視點、@新華社中國網事等一系列法人微博賬號形成了微博方陣。@人民日報的粉絲數量甚至超過了《人民日報》的發行量。此外,中央電視臺的@央視新聞和@央視評論員等也都在微博輿論場中發揮了積極作用。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年底,僅新浪微博認證的媒體微博總數已經突破了11萬個。主流媒體的優勢在於公信力,在資訊紛繁複雜、真假難辨的輿論場中給出比較權威的答案。
推薦理由:
微博真正落地到中國不過4年時間,但培養了一大批忠實的粉絲。據統計,僅新浪微博一家的註冊用戶數就已超過5億。在這期間,關於微博的爭議一直沒有停止過。網路時代,資訊傳播速度極快,大量未經證實的資訊充斥網際網路。而在資訊碎片化的世界裏,還沒等網民弄清事情的來龍去脈,該事件就已經被貼上了特定的標簽。在“圍觀就是力量,轉發就是支援”的口號指引下,網民只需點一點滑鼠、敲一敲鍵盤,就能充當新聞事件的“二傳手”。但在資訊傳遞過程中,事件往往會被扭曲,失去本來的面貌,且變得不可控。眾聲喧嘩中,主流媒體的聲音就顯得尤為重要。至於近期網上熱議的關於微博用戶是否“三低人群”的爭論,網友們大可不必太過在意。
[責任編輯: 王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