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IT  > 正文

骨傳導襲來,蘋果為何選擇AfterShokz韶音?

2014-08-05 14:30 來源:21CN股票 字號:       轉發 列印

  蘋果的産品不僅是高大上的象徵,在行銷上也是極盡奢華之能事,以至於它線上的Apple Store和蘋果直營店,除了是蘋果産品的天然優良宣傳平臺以外,對於第三方品牌,也一直是一個“神聖的殿堂”。按現在流行的話來説,就是很能提高逼格。能登陸蘋果直營店,用戶自然也就不會對你的品牌和産品品質提出任何質疑。

1

  蘋果直營店始終是高大上的象徵,當然登陸這裡的門檻也相當高。

  但最近一個名為AfterShokz(中文名為韶音)的骨傳導耳機登陸Apple Store和蘋果直營店,引起了果粉們的巨大興趣。即便是最鐵桿的耳機發燒友,也不太能説得清楚這個品牌的來歷。那麼蘋果為什麼選擇了在一般人看來是名不見經傳的AfterShokz韶音?要知道,甚至連AKG這樣的大廠,也未能登陸蘋果的Apple Store。當然,可以認為是蘋果剛以30億美金的價格收購了Beats,它不希望如AKG一般在耳機領域極有建樹的公司能夠來搶Beats的風頭,但實際上在蘋果收購Beats以前,AKG也沒有進入過蘋果的Apple Store和直營店。當然你也可以認為AKG的風格與蘋果不搭,但不管怎樣,這説明蘋果對於能夠進入Apple Store和直營店的産品要求及其苛刻。也正是因為如此,AfterShokz韶音才引起了大家的興趣,這是個什麼樣的廠商?它是靠什麼征服了高傲的蘋果?

骨傳導襲來,蘋果為何選擇AfterShokz韶音?

  AfterShokz(韶音)Bluez 2耳機已經登陸蘋果Apple Store

  無論是你去蘋果官方網站的商城頁面,還是去蘋果的直營店,你都會看到,AfterShokz韶音這次進駐Apple Store和直營店的是一款骨傳導耳機Bluez 2。耳機雖然是一種非常大眾化的産品,但其實它的潛力並沒有完全展現出來。很多人沒有意識到這一點:耳機是未來方興未艾的耳穿戴設備的一個基礎平臺。和很多人熟悉的智慧手錶相比,耳穿戴設備是更適合的智慧健康産品——人頭部的穴位、血管、神經,比手腕處的多得多。以至於業界有分析師認為,蘋果收購Beats,也被人解讀為是在加速智慧耳穿戴設備的佈局。

骨傳導襲來,蘋果為何選擇AfterShokz韶音?

  蘋果直營店實拍,請注意左上的AfterShokz(韶音)骨傳導藍芽耳機Bluez 2

骨傳導襲來,蘋果為何選擇AfterShokz韶音?

  AfterShokz(韶音)Bluez 2骨傳導藍芽耳機和其他大牌擺放在一起

  當然傳統的耳機也在向智慧化的路徑邁進,但以健康之名的耳穿戴設備,卻無法解決一個基本的問題:傳統耳機對人的聽力造成的損傷。無論是耳罩式,還是入耳式,傳統耳機所帶來的高聲壓都會對聽力造成不可逆轉的損傷。這時候問題變得很尷尬,打著健康概念的耳穿戴産品,卻本身是一個潛在的損害聽力的東西,一個巨大的諷刺,這是傳統耳機的阿喀琉斯之踵,基本上無解。

  但骨傳導耳機沒有這樣的問題。它的原理決定了它是通過人的顱骨直接將聲音信號傳遞到人的聽覺神經,從而讓人産生聽感。這就意味著,骨傳導耳機使用時無需罩住耳朵或者塞住耳朵。所以,以健康概念的耳穿戴産品,骨傳導耳機才是最適合的基礎平臺。或許這就是Apple選擇AfterShokz韶音骨傳導耳機的原因。傳統耳機,不管是動圈、動鐵還是靜電,都無非是在換能方式上做文章,只有骨傳導耳機,才是徹底改變了耳機市場的遊戲規則。

骨傳導襲來,蘋果為何選擇AfterShokz韶音?

  Apple Store上的AfterShokz Bluez 2骨傳導耳機介紹頁面

  至此便不難理解,看起來名不見經傳的AfterShokz韶音能夠“雀屏中選”,登陸很多廠商夢寐以求的Apple Store和蘋果直營店,因為這實則是情理之中的選擇。無論是産品、技術還是市場,骨傳導耳機都呈現出方興未艾的姿態,對於對消費趨勢極度敏感,善於引導消費潮流的廠商,蘋果不可能不對此做出回應。而作為骨傳導耳機中的第一品牌,AfterShokz韶音當然是蘋果最理所當然、水到渠成的選擇。

  所以,AfterShokz韶音登陸蘋果Apple Store,這不僅僅是“一款小眾産品的逆襲”這麼簡單,它反映出來的是蘋果對於可穿戴的佈局。這才是蘋果的真正用意。這不僅僅是韶音的勝利,對於整個可穿戴設備業界,都是一個標誌性的事件。

[責任編輯: 王偉]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