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聯合早報》認為,中國為推進經濟改革而放棄“保八”,使得過去3年的經濟增幅一路下滑,特別是上個月央行遲遲不出手緩解銀行的“錢荒”,展示出中國新一屆政府不惜犧牲短期增長,以“陣痛”換取長期效益的決心。
對於中國政府放緩經濟增長以促進經濟進一步改革的舉措,新加坡當地分析師認為,雖然中國經濟依然面臨下行壓力,但是失速的風險不大,預計今年仍可以取得7.5%左右的增長。
新加坡星展銀行經濟分析師馬鐵英認為,傳統的貨幣和財政擴張政策現今恐怕已經不再是提振中國經濟的根本之道。隨著人口紅利的消失,以及勞動力和資源環境成本的上漲,中國以往以發展低端製造業為主的經濟增長模式已經變得難以為繼,必須向更具附加值的製造業與服務業轉型,以提高競爭力。中國經濟未來若干年將步入一個轉型期,這是一個必須接受的事實,而且,國內生産總值增速變得較為緩慢也將成為一種常態。由此可以預見,中國的每人平均GDP水準將會進一步提高,消費在GDP中的比重也會逐步上升,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産業的比重也將增加。對那些外國投資者來説,他們必須調整在中國的投資策略,以應對這種結構性的轉變。
馬鐵英認為,一個國家的經濟結構轉型不可能一蹴而就,對於大國來説尤其如此。轉型過程中,傳統行業的獲利模式將面臨淘汰和重整,不可避免地伴隨著犧牲和痛苦。但經濟轉型同樣蘊含著新的增長點和新的投資方向。與其對短期的壞消息感到沮喪,不如放眼長遠利益,為新的投資機會及早佈局。
[責任編輯: 王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