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食品  > 正文

食品企業"紅黑名單"將定期發佈 農産品配身份證

2014-06-11 09:13 來源:京華時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昨天,由國家食藥監總局、商務部、工商總局等17部門聯合主辦的2014年全國食品安全宣傳周活動暨第六屆中國食品安全論壇在京舉行,國務院副總理汪洋出席會議。他指出,食品企業要學會用誠信經營的半斗米換來健康發展的萬年糧。此外,中央文明辦將以徵信系統建設為依託,建立褒揚誠信、懲戒失信機制,定期向社會發佈食品誠信企業“紅名單”和失信企業“黑名單”。

  □汪洋談食品安全

  “用誠信經營的半斗米換來健康發展萬年糧”

  汪洋指出,食品生産企業一定要算大賬,算長遠賬,用誠信經營的半斗米,換來健康發展的萬年糧。企業要成為尚德守法的堅守者、食品安全的第一責任人。政府部門要加快食品安全誠信體系建設,建立食品生産經營者紅、黑名單制度,形成守信者受益、失信者受損的激勵約束機制,讓不講誠信者付出高昂的經濟和聲譽代價。

  此外,他指出,今年要完善食品安全資訊公開制度,讓消費者自主選擇安全食品,實現食品行業的優勝劣汰。還要重點治亂,嚴懲重處食品安全違法犯罪行為。

  汪洋分析,食品安全問題仍較突出,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部分食品經營者道德缺失,法治意識淡泊,在新的形勢下,進一步提升食品安全治理能力,促進社會共治,必須要讓德治和法治兩個車輪同時轉起來。靠良好的道德風尚,內化於心,柔似春風化語,教人行善為良。靠嚴格的法律制度,外化于行,剛如利劍高懸,使人不敢逾越雷池。

  汪洋還舉例稱,像全聚德、狗不理、王致和、六必居、稻香村等眾多老字號之所以長盛不衰就在於他們視聲譽如生命,講誠信不作假。但現實生活中也有一些生産經營者目光短淺、只顧蠅頭小利,不管天地大義,摻雜使假,甚至為了謀財不惜害命,喪失了基本的道德底線。可是欺一時不能欺一世,這些不法的生産經營者最終只能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權威發佈

  中央文明辦

  失信企業黑名單將定期發佈

  中央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辦公室專職副主任徐令義昨天指出,中央文明辦將以徵信系統建設為依託,建立褒揚誠信、懲戒失信機制,定期向社會發佈食品誠信企業“紅名單”和失信企業“黑名單”。

  徐令義表示,中央文明辦今年將配合有關部門,大力推進各領域、全覆蓋的社會徵信系統建設,與有關職能部門聯動,褒揚誠信、懲戒失信。一方面,將會同食品藥品監管總局等部門,通過新聞媒體定期向社會發佈食品誠信企業“紅名單”和失信企業“黑名單”,將制售假冒偽劣、有毒有害食品的不法分子告知于眾,使之成為“過街老鼠”。另一方面,將推動文明委相關成員單位和食品安全監管部門,深入開展食品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教育和治理,形成扶正祛邪、抑惡揚善的社會環境。

  農業部

  全國農産品將配“身份證”

  昨天下午的分論壇上,農業部農産品品質監管局巡視員廣德福介紹,下一步農業部的工作重心將放在增強農産品品質安全保障能力上。出臺全國農産品品質追溯管理規範,搭建國家農産品品質追溯資訊平臺,逐步為農産品配備“身份證”,使追查問題做到“冤有頭、債有主”。

  同時他介紹,地縣兩級,今年年底之前要實現監管機構全覆蓋。種植業重點打擊在蔬果茶用藥中非法添加高毒農藥行為,特別是要推進高毒農藥定點經營和實名購買制度;畜牧業突出強化獸用抗生素生産、經營和使用管理,深化“瘦肉精”、生鮮乳整治,嚴防出現反彈;漁業抓好孔雀石綠、硝基喃等違禁藥物的治理。農資打假將嚴打各種制假售假坑農害農的違法行為,確保農民用上放心種、放心肥、放心藥。

  對於農産品監測,將擴大例行監測範圍、參數和品種。他介紹,我國還將抓緊組建國家農産品品質安全風險評估機構,在基層認定一批主産區風險評估試驗站。全面開展農産品風險隱患摸底評估,力爭第一時間發現問題;此外,還將提高無公害、綠色和有機農産品準入門檻。

  商務部

  中藥酒類擬建流通追溯體系

  昨天,商務部市場秩序司司長常曉村介紹,商務部負責流通追溯體系建設,其中利用網際網路、物聯網等新興技術啟動的肉菜追溯體系探索菜籃子安全的新模式和新出路。

  常曉村介紹,項目建成之後,將在全國實現一個可覆蓋的追溯網路,覆蓋批發、屠宰、零售、消費環節,利用IC卡、二維碼、條碼等各種技術,記錄肉菜流通的各項資訊,從而實現來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詢,責任可追究。這樣消費者能夠明確知道哪出了問題,找誰解決。

  常曉村介紹,“十二五”末期,通過國家的努力,將進一步對百萬人口以上的大城市進行覆蓋,形成全國統一的大市場、大流通,形成相應的追溯網路。他透露這種追溯,國家計劃從肉擴大到菜,將來還逐步擴大到中藥、酒類、奶製品、水果等製品,總之範圍逐步擴大,品種逐步擴大。

  □各方觀點

  企業家

  一些虛假資訊誤導消費者

  昨天,一些大型食品企業高層也表示,目前,一些食品安全聲譽常被誤解歪曲,一些虛假資訊的發佈也對企業造成了極大的傷害。

  康師傅控股食品事業執行長韋俊賢稱,過去兩年,根據中國食品科技學會統計,在公眾關注的24件所謂的食品安全議題中,只有5件是真正的食品安全事件。涉及速食麵的就有3件,而且都是誤導,給消費者造成不必要的恐慌。

  娃哈哈董事長宗慶後也是大吐苦水,食品領域出現的一些虛假資訊給企業造成了很大損失,被別有用心者利用進行不正當競爭。

  宗慶後舉例稱,2011年在網路上大肆炒作的“營養快線凝膠事件”,把正常的蛋白質凝結現象歪曲成凝膠。昨天,宗慶後還針對近期部分網站、微信上稱娃哈哈富氧水産品忽悠消費者的負面報道進行回應。宗慶後指出,娃哈哈富氧水是嚴格按照衛生部規定生産的,並經品質監督部門審查批准取得了産品生産許可證。

  宗慶後呼籲,要對造謠傳謠的違法行為給予嚴厲打擊,保護企業的合法權益,營造良好的食品安全輿論環境。

  消協專家

  鼓勵消費者舉報食品違法

  中國消費者協會專家志願者邱寶昌表示,保障食品安全需要食品經營者依法誠信經營,需要國家完善法律法規,加大監管力度,提高監管能力,也需要消費者積極參與到食品安全的共治之中。

  邱寶昌表示,要增強消費者維權意識,發現不安全的食品及時投訴,建立違法食品舉報獎勵制度,鼓勵更多的消費者揭發、舉報不安全食品違法的經營者、失職的監管者。支援消費者維權,監管部門應及時受理消費者的投訴舉報、及時回復消費者的諮詢,為消費者維權提供相應的查詢材料。消費者協會應履行《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定的支援消費者訴訟的法定職責。司法部門要完善便於消費者起訴、及時審理訴訟的制度,減少消費者維權成本。

  邱寶昌特別強調,公益訴訟制度確立之前,消費者維權難、維權成本高,受損害後權益很難得到保障,而經營者違法成本低,繼續非法獲利,這在食品領域現象尤為嚴重。

  >>便民舉措

  “食事藥聞”APP上線

  昨天,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研發的科普移動客戶端(APP)——“食事藥聞”正式上線。

  “食事藥聞”面向移動終端用戶群,發佈涵蓋“四品一械”(食品、藥品、保健食品、化粧品、醫療器械)的權威科普資訊,提供數據查詢、線上遊戲等互動體驗,通過資訊圖、短視頻等打造權威、及時、有趣的食品藥品科普資訊服務平臺。

  “炸雞能豐胸嗎?”“男人不能喝豆漿?”“吃牛蛙感染寄生蟲嗎?”在辟謠專區,一些關於飲食的流行説法得到科學解釋,給公眾一個放心的答案。

  目前,“食事藥聞”有資訊精選、深度專題、科普短片、健康索引、有獎猜猜看等5大板塊。安卓、蘋果智慧終端用戶可通過全國食品安全宣傳周官方網站下載安裝。

  >>北京行動

  食藥數據中心年底前或建成

  昨天上午,北京市2014年食品安全宣傳周活動啟動。本次食品安全宣傳周活動從昨天起至22日,在全市31個部門、16個區縣和322個街鄉同步開展食品安全宣傳和食品消費知識普及活動。

  據市政府副秘書長、市食藥監局局長張志寬介紹,市食藥監局正依託現代化科技資訊手段,統一佈局全市食品藥品監管資訊網路體系,建設食品藥品數據中心。該數據中心將與實際平臺,例如地理空間庫、人口資源庫等形成資訊互通,涵蓋食品、藥品、保健品和化粧品的資訊,預計在年底前初步建成。

  建成後,食藥執法機構、公眾和企業等都將能夠享受到這一數據平臺提供的服務,公眾將可以通過網路查詢到重點食品的追溯資訊、藥品審批事項、食藥下架名單、消費風險預警和企業信用情況等。

  目前,依託首都食品安全追溯系統,本市已初步實現了大型企業生産的原料奶、鮮肉産品等可追溯,在全市基本藥物在産企業、配送企業、批發企業建立了電子追溯監管系統。

  組建食藥安全專家委員會

  昨天,市食品藥品安全專家委員會舉行成立會議。活動現場,市食藥監局向市食品藥品安全專家委員會成員頒發了聘用證書。

  首屆專家委員會共有專家委員51人,顧問單位7個。根據專業領域和專家個人特長,設立了食品(含保健食品)安全、藥品安全、醫療器械、化粧品4個專家組,另由多家大學、科研院所、有關機構組成顧問單位。

  據了解,專家委員會將主要承擔開展手術、食品、藥品安全風險評估,參與研究論證食品藥品安全地方標準,參與重大食品藥品安全事件處置相關技術工作等6大任務。

  京華時報記者張然胡笑紅龔棉實習記者滕新慧

[責任編輯: 楊麗]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