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食品  > 正文

數據顯示:半歲以下嬰兒純母乳餵養不足三成

2014-03-20 08:44 來源:中國青年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國家衛生與計劃生育委員會日前公佈的數據顯示,我國0~6月嬰兒純母乳餵養率為27.8%,其中農村為30.3%,城市僅為15.8%。世界銀行公佈的數據也顯示,從1998年到2008年間,中國6個月內嬰兒的完全母乳餵養率從67%快速下降到27.6%。

  我國嬰幼兒母乳餵養率低有多種原因。對於職業女性來説,社會支援不足是一個不可忽略的因素。雖然《女職工勞動保護規定》第九條規定:有不滿1周歲嬰兒的女職工,所在單位應當在每班勞動時間內給予其兩次哺乳(含人工餵養)時間,每次30分鐘。女職工每班勞動時間內的兩次哺乳時間,可以合併使用。哺乳時間和在本單位內哺乳往返途中的時間,算作勞動時間。另外,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母嬰保健法》第五章第二十四條規定,經醫院開具證明後,實行純母乳餵養的女職工增加1個月産假,産假視為出勤。

  然而,由於擔心職業發展前景和事業,加上缺乏平衡工作與家庭責任的制度保障,不少職業女性選擇放棄哺乳。據《錢江晚報》報道,如今的女性多數都在職場拼搏,産假、哺乳假能休滿的比較少。絕大多數新媽媽在醫院裏都會進行母乳餵養,但是回到家後餵養時間不能保證,奶水也慢慢沒了。因為沒有時間帶孩子,還有不少年輕媽媽早早將孩子放到老家,也就放棄了母乳餵養。

  目前很多單位和公共場所沒有母嬰室。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2012年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75.2%的人表示當下女性在外哺乳遭遇尷尬情景較多。中華社會救助基金會聯合母乳餵養大本營進行的調查也表明,93%的企業單位沒有配備哺乳室,導致47%的“背奶媽媽”(利用上班間隙完成吸奶、冷藏、保存等,下班後把奶背回家給寶寶當第二天的“口糧”——編者注)只能選擇在衛生間擠奶。其他選擇還包括辦公室(23%)、儲藏室(22%)、會議室(14%)等。

  工作壓力大所帶來的精神緊張、過度勞累、生育年齡大,也導致一些媽媽乳汁偏少,對於母乳餵養“心有餘而力不足”。除此之外,知識不足帶來各種餵養誤區,健康教育不足導致乳腺炎等疾病,年輕媽媽希望保持體型……這些都制約著母乳餵養率的提高。

  另一方面,奶粉廣告的宣傳讓不少媽媽放棄母乳,選擇奶粉餵養。據中國廣告協會資訊諮詢部孟雅娟介紹,中國廣告協會于2006年公佈實施《奶粉廣告自律規則》。雖然有相關法律限制,但一些廠商打擦邊球,有的在發佈奶粉廣告時,間接發佈6個月以下嬰兒奶粉廣告,有的廣告中出現奶瓶、奶嘴等母乳代用品,還有的宣傳奶粉“成分接近母乳”。

  江蘇省人民醫院婦産科護士長田靜介紹,母乳含有各種適合嬰兒成長的營養成分,喂母乳可以讓孩子發育所需的營養得到充分的供應;母乳含有很多抗體,母乳餵養的孩子抵抗力比較強;母乳餵養還可以增進母親和孩子之間的親情。一些研究表明,母乳餵養對母親本身也有諸多好處,如減少乳腺、卵巢腫瘤及缺鐵性貧血等疾病發生機率,促進産後身體恢復等。

  專家普遍認為,母乳餵養可以持續到1周歲或1歲半,尤其是在嬰兒發育最關鍵的頭6個月,産婦應盡可能地做到母乳餵養,不要輕易用乳製品代替母乳。

  母乳餵養早就引起了世界各國的重視。為紀念1990年8月世界衛生組織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通過支援母乳餵養的《伊諾森蒂宣言》,世界母乳餵養行動聯盟于1992年發起了首個“世界母乳餵養周”。目前,每年的8月1日至7日被定為“世界母乳餵養周”。阿聯酋甚至通過法律強制母乳餵養。

  在我國,《中國兒童發展綱要(2011~2020)》規定了“0~6個月嬰兒純母乳餵養率達到50%”的目標。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近日提出,要從法律層面推動和加強母乳餵養,力爭母乳餵養達到六成。

  近期,各地紛紛出臺各種措施保障母乳餵養。陜西西安《西安市醫療保健機構産科建設基本標準(2013版)》規定,實行母乳餵養,病房不得出現奶瓶、奶嘴及奶粉,禁止使用橡皮奶嘴作安慰物。1月24日,江蘇政府法制網發佈《江蘇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母嬰保健法〉辦法(修訂草案)》徵求意見稿,將每天的哺乳時間從1小時延長到了兩小時。

  清華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鄭路表示,是否為育齡婦女設置哺乳室,可以作為一些公司社會責任考核的指標之一。

  通過這些做法,可以在社會形成正面的激勵機制,倡導國內在支援母乳餵養上做得更好。

[責任編輯: 林天泉]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