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7月5日電 上月,蒙牛並購奶粉廠商雅士利的消息再次震動乳品市場,加上其此前在資本市場的一系列動作,有業內人士評論認為,隨著蒙牛有更多“洋面孔”與“洋股東”的加入,多元化的蒙牛具有了開放和包容的氣質,在過去一年專注基礎建設和業務梳理的背景下,正由內到外不斷得到提升。所謂“上兵伐謀”,只有先練好內功,滿足國內消費需求,才能為走向國際奠定堅實的基礎,蒙牛舉措或能為國內乳企帶來更多啟示和借鑒意義。
中國乳業國際化的“新長征”
6月18日,蒙牛發佈了收購雅士利至少75.3%股份的公告,這也是中國乳業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並購。蒙牛方面表示,此次並購雅士利旨在補齊蒙牛在嬰幼兒奶粉方面的“短板”。
而控股雅士利,已經是自去年以來蒙牛進行市場整合的第四次重大動作。
去年4月,丹麥乳品巨頭愛氏晨曦Arla Foods以22億港元入股蒙牛,獲5.9%股份,並將參與蒙牛的實際運營,覆蓋從前端奶源管理到生産品質控制等關鍵領域。今年5月,蒙牛以31.75億港元增持奶源供應商現代牧業股份至28%,成為後者單一大股東,對上游奶源控制進一步加緊。5月底,蒙牛又與法國達能設立合資公司,合併了達能中國和蒙牛雙方的酸奶業務。
事實上,蒙牛這一系列動作顯然有著縝密的戰略部署,並非簡單的資本運作和盲目擴張。
一位接近蒙牛的人士向中新網財經頻道透露,從自去年4月孫伊萍接任蒙牛總裁一職以來,蒙牛已經形成了一個“五年規劃”,其近期在資本市場的動作頻頻,正是為了貫徹這一戰略。“像近期並購雅士利,之前雙方早有接觸和意向,恰巧簽約的時候趕上國家政策層面的發力,也因此引發外界更多解讀。”
此前,相關部門正對奶粉行業進一步加強監管。6月20日,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九部委聯署的《關於進一步加強嬰幼兒配方乳粉品質安全工作的意見》,“奶粉企業必須自建自控奶源”、“禁止貼牌、進口大包配方奶粉國內分裝”等新規,則旨在清理國內眾多假冒洋品牌和不達標乳企。
作為國內較早提出對標國際並實施國際合作路線的乳企,業內人士指出,蒙牛率先引入歐洲第一大乳企Arla Foods作為戰略股東,就是看到了中國乳業未來發展的機會和急需補強的短板。雙方的合作借鑒引入Arla Foods在養殖、牧場管理、研發、品質管理、生産工藝等方面世界領先的經驗,為蒙牛的品質管理體系建設打下堅實的基礎,也成為蒙牛對國際管理邁出的重要一步,為中國乳業的國際交流和合作提供了示範案例。
一年來,乳企的國際探索之路並沒有停止。在消化吸收Arla Foods先進技術的同時,為與全球通行的品質標準對接,蒙牛再次瞄準了來自紐西蘭的AsureQuality——國際上認可度最高的食品品質安全認證機構之一。蒙牛把具有國際先進水準的品質認證引入乳品産業鏈,就相當於為蒙牛蓋上了國際通行的“印章”,為産品與國際標準接軌提供檢驗平臺。
蒙牛“連環拳”引發乳業合作潮
除了夯實基礎練好內功外,蒙牛還在一步一步完善乳業鏈條,因此才有了與達能、雅士利的“震撼級”合作。
而與國際一流企業合作,對蒙牛的推動也是有目共睹,正如中糧集團董事長寧高寧所説,達能與蒙牛的合作,是以乳製品業務的合作為起點,未來進一步發揮雙方在市場、渠道、産品、管理上的各自優勢。
在蒙牛一系列“連環拳”的影響下,作為其老對手,國內另一家乳企巨頭也不甘落後。7月3日,伊利宣佈與外資乳企巨頭美國奶農協會(Dairy Farmers of America,DFA)展開闔作,但具體合作細節目前尚不明朗。
雖然伊利此番牽手美國最大牛奶公司被看作是與蒙牛奶源爭奪戰的升級,但有業內人士指出,DFA産品還未進入中國,從合作到真正服務消費者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相比之下,達能、Arla Foods這樣的乳企則對中國市場更為熟悉。
可見,蒙牛之前的一系列整合動作,已經帶來了連鎖效應,推動著中國乳業升級的進程。
中國奶業資訊網CEO王瑋認為:對於蒙牛而言,引入國外資本以及先進管理技術,是基於其希望走精品化道路的考量,可以看作是一種國內外奶企合作模式的探索。如果成功,國內其他乳製品企業可能會紛紛效倣,與國外各大奶業集團進行跨國合作,尋找適合自己的合作模式。
不難發現,“蒙牛效應”每一次都能在業內引發強烈關注和跟風,除了顯示出中國乳業受關注程度之外,更重要的是,它的動作引領了當前乳業發展的潮流,起到了“示範“作用。
而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依託敏銳的洞察力和對自身的分析,蒙牛的一系列行動不僅符合其目前自身的業務需求和中國大市場的發展軌跡,更顯示出一定的前瞻性和系統性。
[責任編輯: 雍紫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