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大學生為保研出國花錢發論文 核心期刊起步價2萬
導讀:論文買賣被曝光多年,曾有報告指出,中國的論文買賣交易已達10億元規模。不過記者近來發現,論文買賣交易用途除了人所共知的評職稱外,也開始延伸到高校的學生中。北青報記者調查發現,不僅大多數高校獎學金評定與發論文掛鉤,而且,準畢業生們跨越保研、出國等“門檻”時,論文被“異化”為資格準入的敲門磚。本為鼓勵學生科研的這些政策,卻成為仲介圈錢的工具。一篇5000字左右的論文,不問優劣,仲介張口要價幾百元到上千元的版面費,而一份有影響力的核心期刊起步價竟達2萬元。
花錢發一篇論文 保研能獲2分加分
“論文買賣”、“代發代寫”早已是校園裏公開的秘密。不賺錢的學生貼錢搞“學術”,炮製出的論文終究變了味。
陳明(化名),某“211”“985”院校的在讀文科研究生。他回憶兩年前自己保研時,有一些同學拿著自己的論文去教務老師那裏登記加分。他透露,班裏同學就有靠6篇論文的加分,獲得保研資格的。“發論文提前做好準備,通常不願人知道,四年的平時成績,按照80%至95%的比例折算後大家相差不大,一分或幾厘之差,就決定你是否有保研資格。所以有論文,關鍵時刻會佔優勢。”陳明説。
據了解,雖學校各院係的保研加分細則會有不同,但在發表論文的科研項目方面,均會有傾斜政策,通常一份核心期刊有2分的加分,而一般期刊也有0.1~0.3分不等的加分。
一篇論文能換來上萬獎學金
準備申請獎學金的王同學,正為填寫上年的“科研成果”一欄發愁。碩士求學期間,發表一篇像樣的論文,是要求上進的同學的慣常“規劃”。她告訴記者,本科生買論文主要是為保研或者為出國做準備,研究生花錢發論文,有的是學校畢業要求,有的或為爭取獎學金。
尤其是從2014年秋季學期起,國家招生計劃內的新入學研究生都需交學費,學業獎學金更成為高校研究生的“必爭之地”。哪怕學術能力並未達到發表要求的人,只要肯花錢,論文照樣是發得出的。
“用一篇論文換來幾千甚至上萬的獎學金,還可以寫進簡歷,對找工作和讀博深造都算有利。反正你不買,有人會買。那些花錢買論文的同學還是有賺頭的。”另一位在工科院校就讀的同學很無奈地説。
教授面試時質問學生花了多少錢
至於論文是否原創、學術品質高低,受訪的幾位同學表示,學校並沒有相應的審查流程,在獎學金和保研資格申請表裏,填上刊號、刊名和頁碼,並交上期刊複印件就算完事。花錢買論文版面已是常事,大家也就見怪不怪了。
一位曾多次擔任“保研”面試官的教授向記者講述了一段見聞。曾有一位教授同事在保研面試時質問學生,問他發在三流師專學報的論文花了多少錢,當時那位同學紅著臉答了一句500元。
在這位教授看來,本科階段是打基礎的時期,而著急發論文的同學,多數是靠買版面得來的。高校一直都有鼓勵學生科研的獎勵政策,鼓勵科研,不是鼓勵鑽營。
有些同學由此去鑽政策的空子,用錢炮製出來的論文變了味。“學生買版面製造學術垃圾,我們目前還沒有一個嚴明科學的論文審查機制,這一塊兒的制度保障一直是缺位的。不能唯以論文論英雄。”該教授説。
調查
核心期刊版面費起步價2萬
為摸清論文買賣的市場行情,北青報記者在淘寶上輸入“論文代發”,共顯示了1.17萬搜索結果。多數的論文仲介按“醫藥”、“教育”、“經濟”、“科技”、“建築”、“電腦”、“人文社科”等專業領域分類,每個門類列出數十家合作期刊,有賣家甚至還標注了預計刊發時間,“100%發稿”、“零風險論文發表”口號在網路上隨處可見。記者以尋找代發的“顧客”身份,詢問了幾家淘寶店舖。一篇5000字論文,如果是發表在省級的一般刊物,店家一般會收取500-1000元的版面費,有的店家甚至還提供論文代寫代發的“一站式”服務,“現在又到大學評定獎學金的時候了,很多學生前一兩個月都來發這種普刊,幾百元錢發一篇,還能撈個獎學金,這種買賣當然划算。”某店家告訴記者。
記者聯繫了另一家論文仲介,該仲介自稱代發兩所名牌大學核心期刊的論文,有兩三年的經營資質。與“隨到隨發”的一般期刊不同,核心期刊代發週期至少需6個月,代發的起步價為2萬元。“很多人都排隊等著發呢,如果你是保研論文,我建議你選擇北大核心期刊就好,性價比高。兩萬一篇,4500字符以上的論文就可以。”店家熱心向記者“推銷”。當問起保研發論文是否管用時,店家表示,此前來店裏就有甘掏十幾萬的“土豪”學生,“花十幾萬上一個很有影響力的刊物,比如CSSCI核心期刊,教育部和各個高校都認的,去保送北大清華名校,這樣無疑加了砝碼嘛!”
他同時表示,一分錢一分貨,核心期刊,貴就貴在權威性和影響力。仲介還透露其刊發流程:顧客先選擇一份100%上版的刊物,由仲介轉發到其合作期刊,顧客需交3000-5000元的定金,編輯審稿排期後,論文如果過得去,可直接敲定上版期數,再付餘款。“如果論文太水,我們有找人代寫,保證原創。雜誌社有查重,如果你不放心,可以在交定金後,打電話問編輯稿子錄用情況。”賣家對其“服務”承諾道。
聲音
國外很多學者一生只發一篇論文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教授,曾就研究生發論文一事提出質疑,他認為根據現實利益因素所確定“發論文”的標準,並不符合人才培養規律。我國高校往往以論文發表數量來考察整個學校的學術科研水準,所以,會對導師、教師、研究生都提出發表論文的要求。
中國人民大學的一位老師接受北青報記者採訪時説,鼓勵學生投身科研的政策初衷是好的,表面上看可以提高學生水準,但是帶來的弊端也不少。有些學生急功近利,托關係買版面,而真正潛心做研究的學生,反而不會在意這一時一刻。“寧坐板凳十年冷,不寫文章半句空”。畢竟,學術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發論文”好比佔山頭,太功利。
用數量和期刊級別來衡量學術水準,這種單一考評制度是很機械,尤其對人文社科領域來説,並不適用。在國外,研究生培養往往是嚴進寬出,人文社科類博士培養長達七八年,淘汰率也很高。他以德國為例,很多學者傾其一生只為一篇論文、出一本專著,但其在業界的學術能力卻不可忽視。高校應該以很多綜合性的指標衡量學術水準:比如專業領域的創建成果,或以同行為主導的評測體系、教學法等。(本組文/見習記者 劉旭 漫畫/陳彬)
[責任編輯: 宿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