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科研成果要對得起超萬億投入
科學研究既要進行內部治理,對現存問題作針對性治療,提高科研産出率,更要實施外拓戰略,尋求與國際先進科研機構合作。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曹雪濤在日前舉行的一個論壇上,對我國在醫學界投入巨大但很少有世界性影響的醫學研究成果表示憂慮。他説:“在當前的醫學前沿領域,我國有幾個人佔有一席之地?有幾項研究成果是世界性的?”
“我國對於醫學基礎研究的高投入及低産出之間極不相稱”,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也曾毫不客氣地批評過。絕大部分臨床診療技術從國外引進、大型醫療器械和藥品絕大部分從國外進口或倣造,這就是醫學界現狀。原創不足必然受制於人,失去還價權必然要忍受單方定價。以萬艾可為例,輝瑞萬艾可2013年全球收入為18.81億美元,2012年在中國的銷售總額約10億元人民幣。隨著專利保護到期,生産商輝瑞緊急推出經濟版“萬艾可”救市,每粒售價折合人民幣才21元,此前官方售價是128元。對於廣大患者來説,此前付了多少“冤枉錢”不難計算。
非但醫學研究,“高投入低産出”幾乎是整個科研界的魔咒。硬幣的一面是:我國科技研發經費支出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遞增,據國家統計局、財政部及科技部于本月23日發佈的公報顯示,2013年全國共投入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11846.6億元,佔GDP的2.08%;硬幣的另一面,據統計,目前我國每年有省部級以上的科技成果3萬多項,能大面積推廣産生規模效益的僅佔10%~15%。每年的專利技術有7萬多項,實施率僅為10%左右。兩個“10%”閒置了多少科技資源,浪費了多少財政投入。
論文多,被引用量不大;專利多,技術含量低,是科研水準、成果品質問題。一些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研究出的科技成果,被束之高閣、無人問津,是研發與轉化脫節問題;跑項目、拉經費,好鋼卻沒有用到刀刃上,科研經費“跑冒滴漏”,是學術腐敗問題。科技項目管理過程不公開、結果不公平、評審不科學、監督不完善,是科研管理體制問題……種種積弊,一言難盡。具體到醫學研究,又有若干行業特色,譬如醫學技術關乎生命,需慎之又慎;醫護人員工作忙,難有研究時間等等。
問題不是今天才提出,諸如《關於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意見》之類的原則性規範,前前後後也出臺過不少,奈何科研高投入低産出問題冰凍三尺。包括醫學研究在內,科學研究既要進行內部治理,對現存問題作針對性治療,提高科研産出率,更要實施外拓戰略,尋求與國際先進科研機構合作。國際科研合作,一則“借光”,通過與國外核心研究集體的合作,使自己迅速趨近科技前沿;二則“取經”,習得先進的科研管理經驗為我所用,助益提升科研管理水準;三則“共贏”,尋找合適平臺,發揮我國科研人員潛能,合力實現共贏。有研究報告顯示,絕大多數發達國家的主導論文大多是國際合作的成果,並且表現出逐年上升的趨勢。中國也不例外,幾乎所有合作論文的引用都高於自身甚至全球平均水準。
2013年3月,中山大學與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約翰·霍普金斯醫學國際部簽署協議,在臨床與轉化醫學研究領域建立長期合作夥伴關係,這是廣東省第一個國家級國際聯合研究中心。應沿著這條正確的路走好,引領更多高校、科研機構“走出去”。
[責任編輯: 宿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