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由人民網與中國財富管理50人論壇(簡稱“CWM50”)聯合主辦的“中國財富管理50人論壇首屆上海峰會”正式舉行。峰會“以資産管理市場開放與變革”為主題,探討中國資産管理的變革與發展。
中國人的財富有多少
2013年,我國GDP總量大約57萬億元。全國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從1990年的1510元,增長到2013年26955元,增長了16.85倍。
國務院參事夏斌在論壇上援引統計局數據稱,可投資資産600萬以上的高收入家庭2012年有174萬戶,目前年均增長30萬戶。
中國銀監會業務創新監管協作部副主任李志磊預計,到2015年我國高凈值人群將超過200萬,可投資規模將達7萬億元。
居民財富的快速積累,意味著有大量財富需要保值增值。財富管理絕不是僅僅與少數人情況相關,而是與日益龐大的中等收入群體乃至將來養老金、社保基金的全體普通居民息息相關。CWM50論壇主席、中金公司董事長金立群表示,財富管理具有普適性與公共性,與中等收入群體與繳納養老金、社保的普通大眾相關。
因而,推動財富管理髮展,被認為有益於公共財産性收入增長,有效增加社會財富,拉動內需,推動經濟增長。交通銀行資管中心總裁馬續田表示,初步統計,十年來銀行理財給普通客戶創造了超過1萬億元的投資回報,而且還支援了實體經濟,近幾年每年通過理財投資到實體經濟的資金規模超過1萬億。
我國資産管理規模達33萬億
越來越多的金融機構瞄上了中國人快速增長的財富。以理財業務為例,十年來我國理財市場規模接近15萬億元,每年增幅高達40%。據統計,僅銀行方面,2013年發行的理財産品就達10萬多款,比前五年翻了五倍。
2013年,我國資産管理規模達到約33萬億,是同期本外幣存款餘額的1/3。
“過去三年財富管理市場這種爆炸性的增長,是我國金融市場最為明顯的金融現象”。海通資産管理公司董事長余際庭説,原因有三:一是監管部門放寬産品的投資範疇,二是降低市場準入的標準,三是影子銀行。
目前我國投資者在資産配置上還比較扭曲。海通證券董事長李迅雷表示,大部分配置都在房地産,風險比較大,有潛在風險的資産配置過大,將來也要進行調整。這對資管行業來説是一個巨大的機會。另外海外資産配置比例非常低,這方面需求也非常大。
需求增長催生了更多的投資渠道,如即將開通的“滬港通”在論壇得到熱議。重陽投資總裁王慶認為,“滬港通”就像開了一扇窗,將來會越開越大,然後融合整個市場。來自香港的金融機構表示,希望下一步的開放能擴大到更多的交易品種,包括債券市場。
同時,需求的增長也成為金融機構轉型的驅動力。論壇嘉賓認為,佔據資産管理市場半壁江山的銀行業應從單純金融仲介向金融綜合服務商的方向轉型。“銀行理財除了結構性産品,則應把資産管理作為一個主要方向,”馬續田認為。
“作為資産管理人來説,能不能給委託人提供基礎資産更加優質的産品,和能夠穿越經濟週期的産品,體現了資産管理者的專業化能力和産品選擇能力。”CWM50理事、中糧信託總裁辛偉表示。
資金怎麼管,風險怎麼控?
我國目前正在構建走向統一的大資管市場,需要通過合理創新提供更多更好的金融服務。資金怎麼管,風險怎麼控,行業發展如何規範,成為關注的焦點。
對機構來説,CWM50理事、光大銀行資産管理部總經理張旭陽表示,在新的環境變化下,資管機構面臨著幾個挑戰:第一是風險管理的挑戰。在新業態情況下如何控制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第二,如何面對新的行業競爭者,也包括行業外的競爭者。
國家開發銀行研究院副院長黃劍輝談到了資産管理行業未來的改革和創新。他表示,具體來看,一是資管行業發行理財産品背後的資産,需要進行優化;第二,發債主體、公司治理、風控要跟上去,而不能一味追求高收益而放鬆自律和監管;第三,需求主體,就是買産品的主體,也需要包括投資人教育、資格認定,不能什麼人都買。
夏斌則認為,大資管的發展方向總體來説是正確的,但資産管理市場需要走得更加穩健。他説,金融機構要認清宏觀經濟形勢,“昧著良心的錢不要賺。”對於監管部門而言,應善於發現市場新動態,及時研究新産品;“一行三會”應注意財富管理方面的政策協調;此外,還一定要打破剛性兌付,並想盡辦法消除全社會的道德風險。
總體來看,未來理財資産管理行業方向,正如李志磊所説,一是將保護投資人利益放在首要位置,二是進一步提升産品創設、投資研究和風險管理,三是培養投資人長期投資理念,培養壯大機構投資者。
[責任編輯: 楊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