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一輪國企改革中,如何避免國資流失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經濟參考報》記者了解到,一些打著“混合”幌子行利益輸送之實進而造成國有資産流失的現象開始顯現,而由腐敗、盲目投資、管理不善造成的體制性流失更是觸目驚心。公開資訊則顯示,2013年以來,已有涉及中石油、中國出版集團、華潤集團等在內的數十名國企高管“落馬”,由此牽出的國資流失觸目驚心。
受訪專家和國企負責人認為,在市場規則更為規範的當下,大規模的交易性流失可以避免,但流失風險難以杜絕,在堅持公開透明、防控引導並舉、改革反腐同步防堵國資交易性流失的同時,應防止以“怕流失”為由拖延改革,放任體制性流失。
借改革謀私利國資流失觸目驚心
公開資訊顯示,2013年以來,已有涉及中石油、中國出版集團、華潤集團等在內的數十名國企高管“落馬”,由此牽出的國資流失觸目驚心。
“有些央企負責人,特別是一些快退休的,把自己公司劈出一塊來讓民資進來,進來的民資都是朋友親信。”還有一些企業“把公司好的業務劈出去,交給自己人去經營,等混合之後,就順理成章地交給自己人”。據中國企業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李錦介紹,一些企業在推進混合所有制的過程中,已經出現了國資流失的苗頭。
而記者掌握的一份調查材料顯示,2008年至2013年,河北鋼鐵集團國有資産流失額在4.2億至5.6億元。2008年6月,民營企業青龍滿族自治縣斯利礦業有限公司將生産場地、住所明目張膽地開設在了河北鋼鐵集團下屬的廟溝鐵礦礦場內,無償佔用廟溝鐵礦的土地,打著利用尾礦庫的名義,無償使用高品位礦石140萬噸左右,造成鉅額國有資産流失。據查,斯利礦業的法人代表王義平,正是河北鋼鐵集團原董事長王義芳的親弟弟。
此外,公開資訊顯示,2013年以來,已有涉及中石油、中國出版集團、華潤集團等在內的數十名國企高管“落馬”,由此牽出的國資流失觸目驚心。
一些專家認為,雖然國資國企改革環境已明顯改變,但造成國資流失的風險點依然存在。
一是國有資産底數不清。中西部一些地區的國資委負責人説,目前,不少縣級政府還有一定數量的國有資産,但由於缺乏專門的工作機構,無法摸清資産底數,改革過程中發生國資流失的風險很大。
二是資産評估難以給出公允價格。國務院國資委研究中心副主任彭建國説,資産評估通常是對單項資産進行估價,難以體現國有資産的整體價值。國有企業所具有的品牌、商譽、技術、行銷渠道、壟斷地位等無形資産,缺乏科學合理的評估方法。在社會誠信度整體較低、仲介機構不規範的情況下,國有資産容易被低估。
三是産權交易體系有待完善。洛陽市國資委副主任張俊武表示,目前基層産權交易市場不發達,單一對象成交的現象較多,難以形成競價機制。同時,産權交易政策存在空白,基於錯誤評估結果的交易達成後,“查遍所有政策不知道怎麼辦”。
壟斷不破先“混合”易成“利益輸送”
有人擔心在沒有打破壟斷之前,壟斷國企將優質資産拿出來與民資混合,選擇跟誰混就是向誰“利益輸送”,導致混合所有制改革淪為“定向私有化”。
記者採訪了解到,針對壟斷行業混合所有制指向的改革,各方普遍擔憂兩個方面“利益輸送”的問題。一方面是民營資本擔心壟斷國企因其強勢地位會將“混合”當做“吸金大法”,民營資本淪為給壟斷國企“輸送資金”“打長工”的角色;另一方面是有人擔心在沒有打破壟斷之前,壟斷國企將優質資産拿出來與民資混合,選擇跟誰混就是向誰“利益輸送”,導致混合所有制改革淪為“定向私有化”。
以中石化為例,儘管中石化表示,搞混合所有制“不僅僅是為了賣錢,而是要搞活國有企業,引入機制”。一些受訪民營企業家仍擔心,中石化放開的僅僅是産業鏈下游的銷售板塊,而對上中游保持絕對控制會造成對下游的“卡脖子”。且30%的股權需要很大一筆錢,單個民營企業很難拿得出,即使多家民資合資入股,因為現代企業制度不到位,到時究竟能有多少話語權令人擔憂。
全國人大代表、涉油品業務民營企業山東晨曦集團董事長邵仲毅今年兩會期間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發展混合所有制的前提是打破壟斷,讓國企和民企公平競爭,先讓各類所有制公司在市場競爭中培育現代企業治理觀念,然後才會有順理成章地混合。
與此相反,部分受訪人士則憂慮,在沒有打破壟斷之前,民營資本能進入國有企業進行混合,實際上是“瓜分國有資産”。國資委研究中心一位專家表示,很多國有企業,比如國有銀行,“躺著也掙錢”。如果允許民間資本進入參股,實際上就是允許來分一杯羹,讓它也來躺著掙錢。“如果不打破壟斷,就搞混合所有制,可能會造成新一輪的權力尋租”。
[責任編輯: 楊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