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大陸經濟  > 正文

2013年春運今收官 網購火車票比重大增漸成主流

2013-03-06 08:45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資料圖。為期40天的2013年春運將於今日結束,與去年相比,今年春運網路售票可謂異軍突起,一度佔據售票總量的四成。

  中新網3月6日電 (財經頻道 黃楠)為期40天的2013年春運將於今日結束,與去年相比,今年春運網路售票可謂異軍突起,一度佔據售票總量的四成。京廣高鐵全線貫通也使得湖南、湖北至廣東路段運力緊張的況得以改善。此外,鐵路短途客流大幅增加也成為今年春運的新特點。

  網購火車票漸成主流

  綜觀2013年春運,網路售票異軍突起,成為今年鐵路春運的突出特點。《人民日報》2月25日報道,1月7日至2月17日春運車票網售為9300萬張,全路為2.57億張。1月28日,春運車票網售364.1萬張,全路售741.7萬張,佔49.1﹪。自今年進入春運以來,12306網站發售量已佔到全國鐵路發售總量的40%左右,而去年,這一比重只有20%左右。

  網路、電話購票逐漸成為售票主流。售票窗口前沒人了,是許多旅客最大的感受。據北京日報報道,北京西站對今年售票高峰做了一個統計,在預售2月7日、8日客流最高峰那兩天的車票時,車站售票大廳每個窗口前排隊的也不超過30人,而北廣場西側露天臨售區在高峰的那幾天,窗口前也就排了五六人。

  鐵路部門表示,這主要歸功於今年電話和網路購票預售期較往年大大提前,為20天。隨著電話、網路購票的普及推開,窗口售票優勢將不再明顯。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12306訂票網站頂住了春運的壓力,中新網財經頻道在多次購票過程中並未遇到去年網頁錯誤的現象。但部分熱門線路剛放票即遭“秒殺”的情況仍然存在,搶票激烈程度與去年相比並沒有明顯改善。此外,網路訂票火爆也導致“退票潮”頻現,如何限制“過度訂票”也成為鐵路部門需要解決的新問題。

  京廣高鐵首次助力春運

  因地域便利,聯通湖南、湖北與廣東的京廣鐵路武廣段被稱之鐵路春運的“瓶頸”。今年由於京廣高鐵的開通,使這一局面得以改善。數據表明,節後20天,廣鐵集團運輸旅客已達1624萬人次,同比增長15%,鐵路運輸返粵旅客達980.6萬人次,其中湖南、湖北返粵旅客達480.2萬人次,同比增長2.6%。

  京廣高鐵武廣段運客的比重也越來越大。去年春運,武廣高鐵運輸旅客362.7萬人,約佔武廣區段旅客運輸總量的55%,使“兩湖”與廣東的通道得到了明顯的改善。

  此外,由於京廣高鐵與廣珠城際的“零換乘”對接,直接打通了珠三角西海岸與京廣沿線省份的通道,也成為農民工返鄉的首選,客流呈“井噴式”增長。廣珠城際日開行動車組最高增至52對,日發送旅客逼近9萬人次。

  高鐵的便利也直接改變了許多旅客傳統的“過年不出門”習慣,春節期間,數據顯示,京廣高鐵武廣段、廣珠鐵路、廣深高鐵日均運輸旅客20.2萬人以上,佔節日期間廣鐵日發送總量的23.5%以上。

  鐵路短途客流大增

  鐵路短途客流增加也是今年春運的一大特點。據鐵道部網站消息,截至2月28日春運第34天,全國鐵路累計發送旅客2.03億人,同比增加2158.8萬人,春運以來,鐵路中長途和短途客流均實現同比大幅增長,尤其是後者同比增幅高達16.1%。其中,2月25日和26日(農曆正月十六和十七),鐵路迎來元宵節返程客流高峰,春運單日旅客發送量和單日直通旅客發送量相繼創下新高。

  3月2日春運第36天,全國鐵路發送旅客699.6萬人,同比增加104.7萬人,增長17.6%。短途客流依然火爆。據鐵道部春運辦數據顯示,各鐵路局發送管內旅客432.7萬人,同比增加79.4萬人,增長22.5%,其中瀋陽、北京、上海鐵路局管內客流同比增量均在10萬人以上。當日,成渝地區有39.6萬名旅客上車,同比增幅高達27.7%,在節後五大重點地區中增幅最為顯著。

  分析人士認為,主要因素是內陸省份經濟發展的速度不斷加快,産業結構的調整和轉移使農民工選擇就近務工,因此使內陸省份與臨近地區之間務工客流將有明顯的增長。傳統的像北京、上海、江蘇、浙江、廣東等經濟發達省份,雖然仍然是農民工客流的主要聚集地,但客流的集中程度,預計較去年有所降低,因此這兩個方面的客流使得道路運輸的中短途需求相對比較集中。(中新網財經頻道)

[責任編輯: 王君飛]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