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國臺灣網  >  經貿  >  地產  > 正文

旅遊地產:看似如沐春風 就怕走偏了路

2014-09-17 14:43 來源:解放日報 字號:       轉發 打印

  旅遊行業春風迎面。

  國務院近日印發 《關于促進旅遊業改革發展的若幹意見》,明確向民間資本全方位開放旅遊業,鼓勵民間資本進入從風景名勝、海島海洋旅遊開發到旅遊裝備制造、旅遊公共服務在內的所有旅遊服務業鏈條。在各類相關行業和企業的解讀中,關鍵詞“旅遊地產”頻頻顯現:萬達早已布局文化旅遊產業;萬科持重金進入;茅臺(600519,股吧)集團以22億元開發度假村項目……有報告指出,截至目前,還有包括綠地、恆大、世茂等在內的70余家房企均涉足旅遊地產,預計未來還有更多企業投身其中。

  在筆者看來,開放旅遊產業,與大力發展旅遊地產並不能簡單畫上等號。在住宅開發受控、商業地產泡沫漸現時,旅遊地產開發儼然成為很多地產企業瞄準的新增長點。一面是一些地方拉動經濟的心急火燎,一面是開發商的急于轉型,雙方一拍即合,這可能也是旅遊地產因此炒得火熱的主因。然而,旅遊地產,旅遊在前,地產在後,如果開發商熱衷的仍是地產而非旅遊,這樣的模式顯然違背旅遊度假的本質,不具有可持續發展性。

  何況,旅遊地產也非旅遊和地產的簡單結合。現代旅遊產業,不僅要能給遊客提供多層次、復合型的旅遊資源和產品,還要滿足遊客參與眾多個性化體驗的需求。依山傍水建一個度假村,就會源源不斷引客來嗎?未必。這就需要旅遊地產把房地產業本身的產能過剩,轉移到更廣闊領域,同時與休閒、養老、遊艇、度假、文化等結合一起,在延伸產業鏈條、促進產業融合、提升文化內涵、增值產品品位上做文章。而且,即使滿足了硬件環境,把遊客留了下來後,接下來考驗的還有服務、管理等軟實力。不少開發商在介入旅遊地產後,對服務提升和生態保護置之不顧,有的還將景區分割,將公共資源變為私有,用于高檔住宅和別墅項目的開發,這些現象都值得警惕。

  所以,看似如沐春風,就怕走偏了路。(記者 郭藝珺)

[責任編輯: 林天泉]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圖 片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係我們Q&A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係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中國臺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