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旱災,驗出遼寧阜新抗旱井工程的紕漏百齣。這個由國家發改委投資、當地發改局牽頭的工程,能輕易地通過驗收,背後的責任漏洞不能不查。
都知道,中國的經濟總量已雄踞世界第二,中國也處在“大建設”的階段,但若遇到某些“蟲蛀”,建設成果難免會遭侵蝕。到頭來,有些設施不能利用,會影響民生與經濟發展。以下就是一例。
據新華社近日報道:遼寧正經歷63年來最嚴重的乾旱,旱情最嚴重的地區之一阜新縣2011年至2013年為部分村落打的282口抗旱井,因深度不夠、缺乏配套的水泵等成了不出水的“真旱井”。該工程由時任當地發改局副局長李洪志負責,而李洪志已於今年7月17日被檢察院批捕。此外,當地農民還反映:深度要求20米的水井只打10多米,村民要給打井隊支付電話費等,剛打好一年多井臺已塌了,百多口井打好後基本沒用過……
這個消息包含了太多可解讀的內容了。
應看到,這批水利工程是國家發改委確定的,累計投資7500萬。這也讓人生出疑問:這是否是“跑部錢進”的成果?我當過十年的全國人大代表,曾多次強調,一些地方“跑部錢進”得來的錢就是“唐僧肉”,除了“打發”用掉的錢,剩下有多少用於“工程”那就憑良心了。只要能夠過關,該“工程”有沒有用很少有人關心。
而關於工程品質方面,百多口井打好後基本沒用過,這讓人瞠目。這種“垃圾工程”是誰施工的?誰監理的?這也道出集結在公共工程的某些積弊。有人曾總結出層層轉包“N宗罪”:一是承攬方(公司)沒有建設資質和能力,拿項目是為了“剝一層皮”。二是承攬方靠關係獲取工程項目,發覺利潤不高或難做,便轉包甩給下家。三是經過幾次轉承包後,施工單位發覺利潤薄,便大量雇傭無技術、無資質的臨時工施工。四是承攬方本身就是官員親屬或生意夥伴,其承攬工程的公司不施工,而是個專業“發包公司”。而用水泵還得交錢,村民連打井隊電話費都要打點。這也印證了剋扣的“層級化”規律:打井隊處於利益鏈末端,從施工、材料中獲利不多,於是只能打小算盤,雁過拔毛。
據了解,抗旱井的牽頭單位是當地發改局,而工程竣工後也是由其驗收。可如今,對抗旱井的口徑、深度及工程品質應執行何種標準,驗收時是否達標等問題,參與驗收的發改局的農業股和綜合股工作人員竟表示“不了解”或“記不清”。這背後的責任漏洞,豈能不查?
當然,涉事發改局副局長李洪志已于7月17日被批捕。現在尚不清楚這是否跟工程腐敗有關聯,但如今旱災驗出工程問題的所在,在對涉事官員追責時顯然不能疏忽這點,而且這也是查系統化問題的一個很好的切口。
看來這批工程是完全廢了,但即使這樣,也不能白廢。這時候,責任制、追責制要起作用,估計又會“網”到不少“大魚”:各級發改委是誰審批的?涉事方面是誰“跑部錢進”的?工程是誰批准設計的?……就眼下看,很多問題指向當地發改系統的責任失守。就此而言,顯然應就其從牽頭到驗收的全過程展開責任查究,不能讓國家項目資金被輕易套取、侵佔。
□葉青(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湖北省統計局副局長)
[責任編輯: 楊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