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12月21日消息(記者劉源源)據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道,國家對東北內蒙古粳稻、玉米補貼收購政策實施半個月效果顯現,內蒙古糧食主産區“惜售”農民陸續售糧。
在內蒙古東南部的玉米主産區記者看到,中央直屬的各大糧食儲備庫門前排滿了前來交糧的農民,小山一樣的玉米堆滿了收儲場。正在交糧的通遼市錢家店鎮農民王金有告訴記者,他家今年種了40多畝玉米,收了5萬多斤,今天他打算都賣掉:
王金有:11月份,我們這兒苞米收購價是8毛1左右,我嫌價有點低,就沒賣,現在價都漲到9毛多啦,我現在賣這5萬多斤苞米的話,少説能賺5000多塊錢。
農民趙賀喜格則表示:
趙賀喜:我家今年打了6萬多斤苞米,這次打算把一半苞米賣了,剩下的再等等,等價格再高點時候再賣。
記者注意到,由於此前糧價低迷,通遼市相當一部分農民惜售,一些余糧由於存儲不當發生了霉變。
通遼市糧食局綜合科張科長:霉變粒國家政策性收購有要求,不許超過2%。現在大部分都超過2%了。我們正在向上級打報告,國家調研組也在考慮這問題,考慮下一步如何放寬政策,保證農民糧食賣的出去。
內蒙古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于光軍認為,目前的玉米價格已和往年基本持平,建議農民考慮出售:
于光軍:惜售的每年都有風險。建議家裏面沒有太好的儲存條件,量又比較大的話,可以陸續的往出出。大量的囤積,可能因為玉米顆粒乾燥或者品質下降,也會有所損失。
農民種糧最關心的是能不能賣上個好價錢,這直接關係到農民的增收和生活,關係到農民種糧積極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明年經濟工作六項重要任務,糧食安全排在首位,讓農民賣好糧意義重大。而農民打下糧食後何時出手成了他們最操心的事情。對糧價走勢的判斷不準會存在減利甚至虧本風險,惜售自存糧食還應考慮存儲和損耗成本。因此,科學引導農民適時賣糧應成為有關部門認真面對的課題。一方面出臺價格補貼政策為農民托底,一方面要緊盯和分析各方資訊研判糧食供需形勢和價格走勢,及時向農民提供科學的參考資訊,讓農民在最佳時機賣上滿意的價錢。
[責任編輯: 楊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