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兩岸青年初探京杭運河:河寬水清有生命力

2018-01-23 10:26: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遊覽京杭運河杭州段。(宋慶齡基金會 供圖 台灣網 發)

  來自中國地質大學(北京)資源勘查工程的王玨和臺灣中正大學的謝昇旻在京杭運河旁合影。(宋慶齡基金會 供圖 台灣網 發)

  台灣網1月23日杭州訊 (記者 王亞靜)1月22日,由中國宋慶齡基金會與夏潮基金會舉辦“兩岸青年共同尋跡京杭運河”互訪交流活動持續發力。京杭運河杭州段最先迎來了兩岸青年,如詩如畫的京杭運河在兩岸青年眼前一一展現。

  京杭大運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其中位於長江以南的一段被稱為江南運河。江南運河的開鑿最早可追溯到三國孫吳時代,孫吳政權為了溝通南京和太湖平原而開鑿江南運河。隋煬帝時期,對運河古道又進行了重新疏鑿和拓寬,直至唐代基本形成現在的格局。

  “想透過自己的眼睛去了解歷史的遺跡”,臺灣遠東科技大學的許恬恩是第一次來到京杭運河,此前,對運河的歷史和風情都不是很清楚。橫跨在京杭運河上的拱宸橋,橋形巍峨高大,氣魄雄偉,是杭州城區最大的一座石拱橋。這一下子吸引了她,“平時,我就很喜歡古建築,因為這些古建築不僅漂亮統一,也能代表早期時代的生活方式,從中看到古人的智慧與堅持”。

  “沒有想到杭州運河的河道這麼寬,水質這麼好”,中國地質大學(北京)資源勘查工程的王玨平時就會關注我國地質方面的相關問題,此行是他第一次實地走訪京杭運河,“我想像中,這裡的水質或多或少的會有些問題,功能也僅限于遊覽”。然而,繁忙的河道刷新了他的認知,“站在拱宸橋上,依然可以看到來來往往的船隻,京杭運河依舊在履行自己的職責,仍然有旺盛的生命力”。

  如今,擁有2500多年曆史的江南運河依然“活著”。這裡水流平緩、流量豐富、四通八達,孕養著周邊的城市,是京杭運河上最繁忙的一段航道。值得一提的是京杭運河杭州段已于2014年申遺成功,成為我國第46個世界遺産項目。

  隨行的導遊介紹,京杭大運河帶動了周邊城市經濟文化的發展。在建造在運河邊上的手工藝活態館,依然可以看到早期,人們依託運河發展經濟的還原場景。“這條運河算是壯舉了!通過水路,把這些紙傘、折扇等物品運送出去,沿線城市的發展也被帶動起來了,覺得意義非凡”。臺灣雲林科技大學的甘子蕓對京杭運河發揮出的價值十分感嘆。

  臺灣成功大學歷史學系三年級的林蕓亙已經是“兩岸青年尋跡京杭運河”交流活動中的“老人”,此前也在課本上看到過京杭運河的相關知識,“每次來京杭大運河,都會看到這裡的船隻仍在運送貨物,發揮它的價值。在北臺灣曾經也有過運送貨物的運河,如今卻已經泥沙堆積,只能用於觀光”。多次對京杭運河的探訪,讓林蕓亙感嘆先人的智慧可以流傳到現在,“身邊也有人不是很了解京杭大運河,我希望從我做起,宣傳大運河,讓更多的人認識大運河、了解大運河。”

  接下來,兩岸青年將繼續走訪京杭運河沿線的南潯、蘇州、揚州、北京等地,讓兩岸青年學生在交流中深化認知與理解,建立友誼、結交朋友,在尋訪歷史印跡過程中感受民族文化的根與魂。尋跡之旅未完待續。(完)

兩岸青年乘坐畫舫遊覽西湖。(宋慶齡基金會 供圖 台灣網 發)

兩岸青年親身體驗繪製折扇。(台灣網 王亞靜 攝)

兩岸青年遊覽拱宸橋。(台灣網 王亞靜 攝)

[責任編輯:郜利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