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78歲高齡的京劇汪(笑儂)派傳人何玉蓉演出了汪派代表作《哭祖廟》,這是當年由官方主辦的隆重“紀念徽班進京二百週年”系列演出中的重頭戲。該戲絕跡舞臺數十年,又一次公演,許多老觀眾對此感慨萬千。
《哭祖廟》的故事取材于《三國演義》第118回:鄧艾發兵滅蜀,攻下綿竹,後主劉禪在群臣的慫恿下,決定投降。劉禪的兒子、北地王劉諶斥退百官,泣血啼哭,諫阻父皇。但是,大勢已去,劉禪皇帝當得也窩囊,就決定投降了。劉諶諫阻無效,悲憤之極,其妻聞訊碰柱而死,劉諶將自己的三個兒子殺死,提著人頭到祖廟痛哭,自刎而亡——“恨不得亂臣賊子刀刀斬,從今後再不要鳳子龍孫自命不凡。”當年,解放軍圍困北平,國民黨利用此戲以鼓勵士氣,報紙上大力宣揚此戲。所以,此戲就成了“替蔣家王朝放悲聲”的代表作,被禁演是預料之中的事。
敏感時期過去,被政治利用的戲,又回歸到戲本身。幸虧汪(笑儂)派傳人何玉蓉還健在,以78歲高齡,身段、嗓音毫不含糊地復演此戲,仿佛老天眷顧,為這齣戲留下了珍貴的聲像資料,使其沒有成為一個傳説。這個戲,京劇有,秦腔也有,越劇也有——徐玉蘭在上世紀80年代一次上海文藝界納涼晚會上演唱了一段,比何玉蓉復演得還早,但不是整出,越劇劇名就叫《北地王》。
《哭祖廟》是汪笑儂于清朝末年編演的,汪出身書香門第,胸懷士大夫氣,演此劇以表達他對自己所生活的時代的臧否和感受,別的演員一般不碰這個戲,一是沒有汪的嗓子,二是沒有汪理解此戲的深義。只有奚嘯伯,與汪有同樣的文化修養和情懷,所以此戲後來也成為奚派的戲。
如果説汪笑儂編演此劇時,內心有什麼痛苦惋惜的,無非是如陳寅恪先生悼念王國維時説的那樣,痛惜他所鍾情的某種文化,無可挽回地漸行漸遠,走向衰亡了。汪笑儂是滿洲人,出身官宦,22歲中舉人,在知縣任上依理主持公道,卻發現當時的清朝已經容不得書生氣,公道處處行不通,遂退出官場,下海唱戲。作為一個有士大夫情懷的伶人,面對天下興亡,“無官守,無言責”,所能做的,就只有在舞臺小天地,大放悲聲,痛哭祖廟了,而這個祖廟裏,供奉著的,是他的價值觀。 許石林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