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于正侵權案|全球百大品牌|掃心地|送詩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大陸文化看點

國內館藏文物過半遭腐蝕?業內人士稱説法誇張

時間:2014年02月17日 10:18 來源:廣州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國內館藏文物腐蝕率竟超五成?那我們的子孫後代還能看到二千年前的古董嗎?家裏的寶貝還敢捐給博物館嗎?”近日,有媒體報道稱,全國文博機構館藏文物中有50.66%的文物存在不同程度的腐蝕。對此,有業內資深人士認為,這種説法未免太誇張。而文物修復專家在接受採訪時表示,許多古董就像年邁的老者,身上有病痛在所難免,而作為“醫生”的他們能做的是盡可能延續它們的藝術生命。

  有機質文物“傷不起”

  有媒體報道稱:全國館藏文物腐蝕率超50%,而每年用於文物保護的經費僅佔博物館業務經費的5%,一時間引發各界熱議。情況真的有這麼嚴重嗎?

  “沒有問題的文物未曾見過。”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文物修復專業人士告訴記者,他接觸過的文物幾乎都存在大大小小的問題,“五成這個數據誰也説不準,説不定實際情況比五成更多,但原因並不一定完全來自文博系統,比如相當一部分文物出土時由於歷史、地質原因,本身就存在部分腐蝕和病害等。”廣東省博物館某文物修復專家在接受採訪時則表示,文物同其他自然界中存在的物體一樣,都會有一個從誕生走向衰亡的過程。因為組成文物的物質各不相同,因此其病理病害也具有各自的特點。“按照其主要元素的化學性質可將文物分為無機質文物和有機質文物。無機質文物中的玉、石器及瓷器等,這類文物相對化學性質穩定,在一般環境中可以有較長的保存年限。對其最主要的病害類型是自然風化,出水、出土前鹽分及其他化學物質的浸入損害等。無機質文物中的金屬類文物比較穩定的是金銀類貴金屬文物,主要病害是表面變色(氧化膜);而青銅器等銹蝕粉化是最大問題;錫器更是會在低溫時發生‘錫疫’,變成一堆粉末。”

  有機質文物包括紙張類、絲織品類、象牙牛角類、漆木器類等。相對於無機質文物,有機質文物脆弱得多。“古人有雲:紙壽千年(植物纖維),絹壽八百(動物膠質蛋白)。可見當時的人就已經注意到隨著時間的流逝,事物必將消亡。但實際上現在保存的紙、絹類文物已經超過了古人界定的極限,這除了人們的精心收藏外,歷代的文物保護技術也功不可沒。這些物質大多來自動物、植物,腐爛、氧化、蟲蛀、霉變、光老化等病害類型是阻礙其長久保存的主要危害。”該專家説,像近現代的科技産物,如唱機膠片、照片、底片等,也容易受到來自自然界中的光、電、磁以及溫度、濕度等因素的嚴重影響。

  上述是來自自然界的危害,除此之外還有人為的損害。直接的人為損害有跌落打爛,使用中的磨損、撕裂,食物、飲品污損,錯誤的修復、保護(如用透明膠粘連破損文物)等;間接的人為損害有空氣的污染(尤其是二氧化硫污染,會導致酸雨)、燈光的照射、空調的不當使用(頻繁的開關空調,導致室內溫度、濕度變化過大)以及不適宜的收藏環境(如書畫挂在冷墻上,易反水長霉)等。

  修復就像“給老人看病”

  “總的説來,不論我們如何努力,一件文物終有一日會消失在我們眼前或因為嚴重損毀而失去文物價值。我們能做的是儘量延長文物的壽命,讓文物更長久地為人類服務。”澳門文物保存修複學會會長陳志亮説。他把文物比作七八十歲的老者,身上有些病痛在所難免。油畫修復專家簡宇曦則告訴記者:“藝術品從誕生的那一刻起就開始了它衰竭的過程。修復並不是目的,只是一種手段。”

  國家文物局曾表示,造成館藏文物腐蝕損失的“四大殺手”是文物庫房條件不達標、文物保存環境控制設施設備匱乏、科研和運作經費嚴重不足、保護修復科技人才短缺。而資深業內人士則認為,文物保護最大的難度在於專業的修復人員太少,而民眾又缺乏基本的文物保護意識和基本的文物保護方法,導致幫倒忙的情況時有發生。“應該説經費還是比較充足的,但文物總量實在太大,加上很多文物徵集之前就已經是‘帶病之身’,應付不過來。《文物保護法》中有‘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針。但是説起搶救,哪位醫生可以確保病人都能平安無事,起死回生呢?文物的‘醫治’其實也是同樣道理,對於‘病入膏肓’、‘無藥可救’的文物可能最大的限度就是把它變成‘標本’,或者變成一張照片。”

  不敢捐?還是保存在博物館裏靠譜

  “有網友説家裏的寶貝都不敢捐給博物館了,這恐怕有些危言聳聽,因為‘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一般而言,館藏文物從完好變為重度腐蝕是很少的。”文物修復專家認為,博物館系統會將各種病害的發生概率降至最低。因為博物館有良好的收藏環境,可以根據不同的文物類型調節溫度、濕度、光線照度、空氣品質等技術指標。同時博物館的人員也經過專業技術培訓,會在取閱、搬運文物時最大限度地保證文物不受損害。

  但也有業內人士坦言,文物保護涉及化學、材料學、精密儀器操作、歷史、考古等學科知識,博物館在引進人才時極少有如此跨學科的專業人才。一般保管人員只能對文物進行除塵、除銹等簡單保管,很少能像醫生一樣對文物“把脈問診”。某些省份可帶隊進行修補、保護的專業人士甚至不足10人,遠遠不能滿足需求。對此,專家認為,雖然因為地區經濟文化的差異,會有一些小的地方博物館達不到文物保護的技術條件,但是也會比一般老百姓保存得專業些。某些媒體誇大其詞,把一些博物館發生的意外個案説成是普遍現象,是很不負責任的。簡宇曦則表示:“如今各大美術館、博物館已十分重視藝術品保養這一塊,科研、資金的投入力度都很大,也在逐步擴大自己的保育團隊。”

  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國內亟須能夠承擔中國文物藏品科技保護的國家基地。以故宮為例,這座世界著名的博物院擁有180余萬件文物藏品,而其中上百萬件需要修復和採取預防性保護措施。正在建設中的故宮西河沿文物保護綜合業務用房和北院區文物藏品科技保護平臺,今後將共同構成中國文物藏品科技保護國家基地。數量眾多、體量較大的文物藏品,諸如明清地毯、古代傢具、武備儀仗、車馬轎輿、宮廷燈具、生活用具、西洋鐘錶、古建藏品等,都可以在這裡得到系統的保護修繕。 文、圖/記者 郭曉昊

[責任編輯:楊永青]

向艷梅:一路走來不容易

  “我是不會放棄(奧運會)的。”4年前在最後時刻落選奧運會,讓女子舉重69公斤級選手向艷梅失落許久,卻沒有讓她就此消沉。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