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于正侵權案|全球百大品牌|掃心地|送詩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大陸文化看點

語文特級教師:諧音拆字可能混淆“正統”語文

時間:2014年02月17日 10:03 來源:新民晚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繼《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後,央視又推出了《中國謎語大會》。這檔由中學生參賽、專家點評、明星加盟的以猜謎語為核心的節目,一經播出便備受關注。但也有觀眾與專家直指節目中謎語不盡合理,有的缺乏科學性,很可能對青少年增長知識産生誤導。

  謎語文化展現不夠

  上海職工燈謎協會顧問、民俗文化工作者江更生是謎語的專家。他在看了《中國謎語大會》後認為,有趣的、有文化內涵的謎語很少,換言之,略有不上檔次之嫌,整體審美情趣也不高。江更生説,電視臺能把謎語文化搬到鏡頭前向更廣大的觀眾做宣傳確屬不易,但遺憾的是節目的準備工作不夠充分,沒有把最精彩的謎語文化展現出來,出的都是些陳年老謎語、或謎面和謎底相當牽強的謎題。比如,“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的謎底竟然是“新浪微博”,既然是“乍起”和“吹皺”,又何來“浪”一説?

  此外,江更生還表示,節目組既然將參賽選手設定為中學生,就應該選取符合中學生知識面的謎語。但節目中的謎語不是過於幼稚就是過於艱澀,“有些老謎語現在已經沒有必要再拿出來了,現如今有許多與時代接軌又接地氣的謎語,應多選取這樣具有正能量的謎語,才能更有利於在青少年群體中推廣。”

  孩子猜謎不應太難

  猜謎活動的式微,是當今社會的普遍文化現象,在大中小學內能夠堅持開展猜謎活動或組織燈謎社團的學校也極少。據悉,滬上同濟大學就開設有燈謎的選修課,把推廣謎語文化作為開拓大學生知識面、提高文化素養一個載體。復旦附中語文特級教師黃玉峰也曾將班裏所有同學的名字編成謎語,讓同學們互相猜謎,不但能加快新同學的相互熟悉,又推廣了謎語文化。黃老師説:“謎語能夠訓練學生的思維,把各種知識聯繫在一起,寓教于樂,何樂而不為呢?”

  但是,“謎語大會”畢竟不同於“漢字大會”般可以靠突擊或“認真準備”就能取得好成績。因為猜謎語需要較高的文化素養,需要知識面的廣博,而且還要懂得猜法規則。對此,華東師大一附中語文特級教師陸繼椿就認為,有些難度偏高的謎語,其實並不適宜出現在由中學生擔當主角的猜謎大會上。謎語原本是古代文人墨客的文字遊戲,面對文化素養還未達到這一高度的青少年,謎題的設置應不在於技巧的高低上,而應側重於文化內涵、教育意義和思維價值。

  謎面要有正面效應

  源自中國古代遊戲的謎語,其中有一種謎面的設置就是巧妙地利用了漢字的諧音。比如,“增加十兩,打一城市”,答案為天津。此謎就是借用了“添斤”與“天津”的諧音。然而,這種諧音謎語如果大量在青少年中風行,則會與國家語言文字管理部門的要求有些衝突。因為,類似“雞不可失”“一戴添嬌”“衣衣不捨”“朝酒晚舞”等“諧音成語”,都是被禁止出現在正規的教育與宣傳場合的。

  那麼,對於有些謎語中利用諧音、拆字等方式構成的謎面,是否會對認知程度尚淺的青少年産生誤導,甚至不利於他們正確地學習語文呢?作為滬上語文界“大腕”級人物的黃玉峰與陸繼椿,對此竟也觀點各異。

  黃玉峰認為,諧音或拆字謎語不會對青少年産生誤導,“謎語恰好顯示了漢語的博大精深和再生能力,所謂諧音等可能造成的誤解,都是在教師可辨析的範圍內,這樣的謎語既能活躍課堂,又能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但陸繼椿則表示,如果教師指導不及時,任由諧音等謎語作為“正統”,很可能使正處於語文學習啟蒙階段的孩子得不到猜謎文化本應具有的正面效應,不利於孩子正確識寫字和詞,也不利於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責任編輯:楊永青]

向艷梅:一路走來不容易

  “我是不會放棄(奧運會)的。”4年前在最後時刻落選奧運會,讓女子舉重69公斤級選手向艷梅失落許久,卻沒有讓她就此消沉。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