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于正侵權案|全球百大品牌|掃心地|送詩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大陸文化看點

浙江石浦漁港古城“十四夜”鬧元宵 魚燈遊街百姓吃糊粒

時間:2014年02月14日 11:09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浙江石浦漁港古城“十四夜”鬧元宵魚燈遊街百姓吃糊粒

  圖為舞龍。 林波 攝

  圖為魚燈。 林波 攝

  圖為魚燈。 林波 攝

  中新網寧波2月13日電(見習記者 林波)“這個是螃蟹,那個是鯧魚,好像海洋世界啊,”五歲的陳泱燁坐在爸爸的肩頭,看著遊街的魚燈隊興奮地説道。2月13日,在習慣把正月十四作為元宵節的浙江石浦漁港古城熱鬧非凡。這一天,幾乎所有的古城居民都是出門參與遊街隊伍。

  據悉,石浦的元宵節不過“十五”過“十四”,不吃湯圓吃糊粒。

  所謂“糊粒”,即為一種食物,將各種小菜統盤倒入鍋內燒煮而成。一般通用黃豆、蝦仁、牡蠣、魚肉、蟶肉等海鮮切細煮熟後拌上薯粉、食鹽,即為糊粒羹。

  農曆正月十四日的晚餐,石浦古城每家每戶都會做糊粒、吃糊粒,吃了十四夜糊粒,寓意新的一年會聰明、做官、發財。由此古城的小孩子們會自帶碗筷,在十四夜走上七戶人家要“糊粒”,主人笑臉相迎每人一瓢,串門越多越聰明,討糊粒的人越多,主人家越會發財。

  據傳,“十四夜”吃糊粒習俗源於明代,興于清代,一直流傳至今。據傳明嘉靖年間一元宵節的前一天,倭寇突然進犯石浦,駐石戚家軍以最快速度將備節的食材切成粒狀,再用澱粉拌和成糊,吃完“糊粒”後上陣殺敵,終獲大勝。

  此後,石浦百姓在每年的正月十四必吃象徵勝利、歡慶的“糊粒”羹。

  石浦“十四夜”鬧元宵活動由當地群眾的魚燈隊、馬燈隊、龍隊進行踩街、巡遊的表演形式組成。

  十四夜的石浦街頭,人山人海,前方帶頭的是滾龍燈隊,記者看到不少人爭著觸摸龍頭、龍身、龍尾,有些年長的漁民紛紛抱著孫輩在龍身下穿行。89歲的老漁民李小法高興地説:“十四夜穿龍身後寓意著一年沒病痛,這是石浦的習俗。”

  由鰲魚燈、黃魚燈、蝦燈和烏賊燈等組成的魚燈隊,緊跟著滾龍隊的步伐,穿梭在人潮涌動的街頭。魚燈的起伏、跳躍、翻滾,進進退退,幾上幾落,最後躍出海面,把群魚燈舞推向了高潮,接著就是一片鼓掌喝采的聲音。陳泱燁更是興奮不已,不時讓爸爸快跑,跟上魚燈隊的步伐。

  石浦古城的漁民,世代耕海牧魚。舞魚燈已成為當地最具地方特色的民間習俗,元宵節上的魚燈都是漁民自己親手製作而成。對漁民來説,風調雨順、魚蟹滿艙是他們的最大追求,而魚又與“年年有餘”、“富足有餘”諧音,由此魚便變成了漁民心中吉祥、幸滿、美滿的象徵。

  據了解,石浦港是我國東南沿海著名的國家中心漁港,十八里港灣島山環屏,五門羅列,可泊萬艘漁船,可航萬噸海輪,早在漢時就被人們認識利用。數以萬計的漁船裝卸漁貨,補給物資、桅檣林立、漁火燦爛。

  特別是海鮮之多、實屬罕見。400多種魚類、100多種甲殼類、80多種貝類在這裡匯聚,流向世界,被譽為海鮮王國。頗具特色的海洋文化是石浦的一大特色,而由此衍生的漁文化,更是海洋文化中的瑰寶。(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

向艷梅:一路走來不容易

  “我是不會放棄(奧運會)的。”4年前在最後時刻落選奧運會,讓女子舉重69公斤級選手向艷梅失落許久,卻沒有讓她就此消沉。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