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近80歲老西街人魏琴阿嬤演示傳統的手工“滾皮”. 劉真真 攝
在製作元宵圓的“滾皮”過程中,使用半機械化滾桶生産. 劉真真 攝
中新網2月13日電(郭斌 劉真真)“來一碗元宵圓”、“元宵圓怎麼賣”、“要幾盒元宵圓”…… 在“東亞文化之都”泉州,元宵節素有“上元小年兜”之稱,其隆重程度不亞於除夕。元宵將至,元宵節吃元宵圓的氛圍瀰漫著泉州的大街小巷。
一大早,泉州老城區被譽為“元宵圓一條街”的西街人聲鼎沸,在元宵圓的攤位前圍著裏三層外三層購買元宵圓的人,元宵圓的店裏從早上8點開始就會傳來敲打花生、芝麻餡的聲音。
“元宵,賞花燈吃元宵圓,這就是特色,也是傳統”,前來西街買元宵圓的市民吳女士告訴本網記者,“家裏的老人小孩都愛吃,每次來都要買上好幾盒。”
記者繼續走訪幾家元宵圓的攤主,他們紛紛表示:從過年前開始,就忙碌製作元宵圓了,每天至少純手工敲打上百斤的元宵圓。
手工製造風
“元宵圓,在泉州意味著團團圓圓、吉祥美滿,是代表著泉州閩南文化的一大特色的傳統小吃和應節食品。”新海路閩南文化保護中心的龔勤勤主任説道,其主要材料為花生仁、白糖以及各種特色配料。
泉州的元宵圓歷史悠久,可追溯到宋代,時至今日,無論從餡的指縫捏制,還是到模具敲打,都保持著純手工的傳統韻味。
“泉州元宵圓的亮點在於裏餡加了白糖,但是吃不出白糖。”“姜得寶元宵圓”的魏建福説道,他堅持每一顆元宵圓的餡純手工捏造,“不追求銷量,只要品質,保持最傳統的元宵風味。”
在西街做了20多年元宵圓的“白雪元宵圓”的蘇來雪告訴記者:“泉州元宵圓的餡是關鍵,不僅要求食材的優質,更是對敲打有嚴格的要求,必須是純手工的。”記者只見她熟練的把元宵圓的餡放入模具裏,一手按住模具,一手拿著錘子敲打,不一會功夫,一顆飽滿成型的元宵圓餡就出現在眼前了。
“我們早上6點就開始忙起來了,每天晚上都要敲打元宵圓,不然第二天就真的沒有貨可以賣了。”蘇來雪説道。
做了幾十年的元宵圓,年已近80歲的老西街人魏琴在敲打好元宵圓餡後,更是嫺熟地把餡沾下清水,然後放入裝著水磨糯米粉的大盆裏,用雙手搖著大盆,滾起了元宵圓,“傳統的做法就是這樣,每一顆成型的元宵圓要反覆沾水滾粉十幾遍。”
傳統與現代輝映
在各行各業逐步進入現代化生産的潮流中,在記者走訪的傳統元宵圓的西街在元宵佳節也上演著純手工製造與半機械化協助生産的一幕。
“為保持風味,我們元宵圓的餡都要堅持純手工打造”,“福泉珍元宵圓”的吳美玲説道,“在這個傳統佳節,為了滿足市民需要,我們就用半機械化的滾桶,來滾元宵圓的外皮。”記者在西街看到了很多元宵圓的攤位前都擺上了這麼一台“滾皮”的機器。
“這個機器不貴,裏面裝上打磨好的糯米粉,把元宵圓的餡沾上水,放進去就可以自動滾皮,和人工滾皮的工作原理是一樣的,滾好的元宵圓的外皮要滾十幾層,這樣也需要人反覆地拿出來沾水十幾遍。”“閩臺緣元宵圓”的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這樣做的目的就是在保持傳統的基礎上,協助機械化,提高效率。
“忙,儘管用上半機械化的滾桶,我們還是要反反覆復重復沾水的動作,一刻也不敢疏忽,為了保證風味 ,這樣的做法可以提高産量。”在“白雪元宵圓”的店舖裏一片繁忙的景象,在滾桶邊忙碌的工作人員説道。
西街“姜得寶元宵圓”以芝麻和生薑相結合,這一創新的現代口味也得到了本土市民的喜愛,“在保持原有傳統的基礎上,把口味進行創新,與生薑相結合,但又吃不到姜末,可以使口感更加清爽,味道更加清香。”魏建福説道。此款現代口味與傳統做法相輝映的元宵圓也得到了港澳臺同胞的一致好評。(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