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濟南2月13日電 (楊曉衛)為破除城鎮化“千城一面”“千村一面”怪圈,山東從2014年起在該省全境實施“鄉村記憶工程”,實現對文化遺産的整體性和真實性保護。
中共山東省委宣傳部,山東省文物局、旅遊局、文化廳等九部門共同謀劃的“鄉村記憶工程”13日正式啟動。
“‘鄉村記憶工程’是‘記得住鄉愁’、‘留得鄉情’的載體工程,目的是保住地方歷史傳承的文化命脈。”山東省文物局局長謝治秀介紹山東實施“鄉村記憶工程”的基本情況,“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風景多有共通之處,但文化卻獨一無二。以鄉土建築為例,海草房代表膠東半島;土樓是福建的特色;而窯洞則是陜北的代言。隨著歷史傳承、承載著地方文化的標誌性符號,一旦被破壞,就無法彌補。”
謝治秀表示,“鄉村記憶工程”根據不同地區傳統文化資源情況及現實條件,在文化遺産和傳統鄉土建築富集、保存基礎條件較好、文化底蘊深厚的鄉村和社區,因地制宜,不建設新場館,尊重和保持農村文化現狀,充分利用當地現有設施,建設民俗生態博物館、社區博物館、鄉村博物館,收集和展覽富有地域特色、活態文化特色和集體記憶的文化遺産,包括鄉土建築、街區遺産、農業遺産、農業生産勞作工藝、服飾、民間風俗禮儀、節慶習俗等,實現對文化遺産的整體性和真實性保護。
中共山東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王紅勇認為,齊魯文化歷史悠久,不同地域間風格迥異、生活傳統、勞作傳承、民間習俗、宗教信仰、建築風格多樣,鄉土傳統文化遺産存量豐富,實施“鄉村記憶工程”,是保護齊魯傳統文化遺産模式的創新嘗試。
據了解,到2014年底,山東將初步建設完成20個左右“鄉村記憶工程”試點單位。(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