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于正侵權案|全球百大品牌|掃心地|送詩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大陸文化看點

蒲松齡第十一世孫:願聊齋俚曲世代傳唱(圖)

時間:2014年02月12日 14:34 來源:齊魯晚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蒲松齡第十一世孫:願聊齋俚曲世代傳唱(圖)

  蒲章俊的書房在自己改造過的二層小樓上,這裡也是蒲章俊平日的辦公地點。

  蒲松齡紀念館展出的古俚曲曲譜。

  對於蒲松齡的研究蒲章俊從來沒有間斷過。

  蒲家莊古樸的氣息給蒲章俊的創作提供了靈感。

  在淄川區洪山鎮蒲家莊一處普通的農家院落裏,住著蒲松齡第十一代世孫蒲章俊。幾年前,蒲章俊從蒲松齡紀念館副館長的位置退下來後,大部分時間都在他改造成的二層小樓上書房中收集整理聊齋俚曲,間或練習一下書法。他從七八歲時就跟著祖父、父親哼唱俚曲,到現在有60年了。這種夾帶著明顯地方方言的民間俗曲,流傳于淄川一帶農村,算來有300多年的歷史了。

  在家庭的熏陶下,從小蒲章俊就跟著太祖父蒲人潤學唱聊齋俚曲,如今68歲的蒲章俊已經唱了60年。“一到晚上,睡覺前,太爺爺不是給我講故事,就是教我唱曲子。小時候光知道學唱,不知道唱的是聊齋俚曲。上小學後,從啟蒙老師那兒才知道,原來這叫聊齋俚曲。”蒲章俊説。  

  在工作中,蒲章俊為蒲松齡紀念館的建設和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培養了多批優秀講解員,為館裏徵集名人字畫200余幅,徵集蒲松齡軼文一件;在對外宣傳、弘揚蒲文化方面,做了大量的書信諮詢工作;在蒲學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2004年蒲章俊被淄博市文化局聘任為蒲松齡紀念館名譽館長,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唱了大半輩子聊齋俚曲,同時也是“聊齋俚曲傳承人”,這使蒲章俊心中更多了一份使命感。雖然在蒲家莊,出於發展旅遊的需要,一些青年人也能唱幾曲聊齋俚曲,但真正像他這樣癡迷俚曲的人並不多。

  説起俚曲未來的發展,蒲章俊感覺還是很有希望,在採訪中他提到了淄川聊齋俚曲藝術團團長王世忠,一位投身俚曲傳承的退休老人。兩位老人經常在一起交流俚曲的發展,他們一致認為孩子是俚曲未來的希望。為此,聊齋俚曲藝術團經常組織活動進學校演出,並將俚曲作為校本課程在學校裏推廣。

  蒲章俊對記者談了一個自己的想法:在有生之年使聊齋俚曲藝術團真正成為淄博地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他説,自己從蒲松齡紀念館退下來後,已成為一個個體的老頭。他希望媒體為他呼籲一下,千萬不能讓這門從老祖宗那裏傳下來的藝術在他這一輩失傳。片/本報記者 李新生  文/本報記者 譚文佳

[責任編輯:楊永青]

向艷梅:一路走來不容易

  “我是不會放棄(奧運會)的。”4年前在最後時刻落選奧運會,讓女子舉重69公斤級選手向艷梅失落許久,卻沒有讓她就此消沉。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