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的風花雪月》書封
能夠和那些吉光鳳羽,散金碎玉的藝術品朝夕相伴,供職于北京故宮博物院故宮學研究所的祝勇無疑是幸運而幸福的。所以,就不難理解祝勇把他的新書命名為《故宮的風花雪月》了。在祝勇的內心深處,他把自己的工作當成與故宮談一場戀愛,而那些在波瀾壯闊的藝術大河中生生不息的作品如婉約的女子、如風情的尤物,深深凝住了祝勇的呼吸。
作為60後代表作家之一,除了在文學方面的創作成就外,祝勇在藝術和影視等方面也是頻頻發力,而他總是能很好地找到適合自己的鍥入點。正如祝勇在《歷史寫作的四個關鍵詞》 裏談到的那樣:這些年,我一直在文學與歷史之間遊弋。我尋找著書寫歷史的最恰當的方式。我們從文學中看到歷史,我們也同樣能夠從歷史中看到文學。歷史寫作的神秘性令我深深癡迷,使我不僅在過去幾年,而且在未來可以預見的時光中,仍然會沉潛于這種寫作,發現歷史的宏大敘事中被我們忽視的幽暗角落,尋找人性的寶貴閃光。
祝勇把自己的身份定位為一個後來者,文字溫情間有冷峻,嚴謹中不乏戲謔。在自序裏,他把宮廷藏畫上歷代皇帝的印璽説成是“到此一遊”;在《韓熙載,最後的晚餐》裏,他説死前變成窮光蛋的韓熙載避免了“人死了錢沒花完的悲劇”;在《永和九年的那場醉》裏,他用王羲之的字再現了對魏晉風骨的嚮往;在《秋雲無影樹無聲》中,他盛讚了倪瓚的畫,更給了這個有精神和物質世界雙重潔癖的畫家以崇高的榮譽……
祝勇説,在這本書中,我們嘗試從面前的一幅書畫開始,一步步地倒推回去,就像逆光的旅行,去尋找它們原初的形跡。在別人的故事裏流自己的淚,祝勇的文字,有這樣的力量。方木魚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