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圖:阮可龍在展示百龍圖。
小圖:用放大鏡可看清龍上的文字。記者邱偉榮 攝
70歲的微書達人在103米長的宣紙上抄寫《四書五經》《孫子兵法》《古文觀止》
70歲的廣州微書作畫達人阮可龍耗時8年在103米長的宣紙上,用微型書法寫下190多萬字,組成《百龍圖》,就此入選“大世界吉尼斯之最”字數最多的字組畫作品。阮可龍寫微書已有12載,從剛開始寫不了多久就眼淚直流,到如今一天寫上五六小時也自如,練就了“火眼金睛”和一身坐功。
阮可龍的工作室位於越秀區裏,70歲的他戴上老花鏡,仔細地調勻墨汁,手持一支特製毛筆在生宣上靜靜書寫著。阮可龍説,他正在對《增評補圖石頭記》(《紅樓夢》)進行微書。除了眉批、行批、尾評等,每頁僅正文部分就有1300多字。“已經抄錄了90回,還剩30多回,爭取馬年完成。”
從樂師到微書達人
“我的人生幾次轉行。”阮可龍説,19歲那年,他在廣西老家耕田,每到收工時分總會聽到當地廣播站喇叭裏傳出廣東音樂。清新流暢的樂聲讓他欣喜不已,衝動之下便去買了把二胡,跟著廣播自學起來。無師自通地學會二胡演奏後,他因這一技之長“轉行”當上了生産大隊的文藝宣傳員。後來,當地新華書店組織幻燈隊,他又迷上了書法繪畫。
6年後,得知電影院需要一個搞宣傳的美工,阮可龍毫不猶豫地再度轉行。也正是在那段時期,他對書畫的興趣有增無減。
2002年,他在報紙上看到有人在瓷器上進行微雕創作。靈機一動,他萌發了嘗試微書的想法。“剛開始還是挺辛苦的。”阮可龍坦言,為了練就一手好的微書,他前後花了十幾年的時間。“從寫楷書開始,到練習寫中楷,再到後來的小楷、蠅頭小楷,最後才練習寫微書。”因為楷書字體越來越小,看起來越來越吃力,剛學寫微書那段時間,寫不了多久,他的眼睛便會不由自主地流淚,“酸疼得只能去滴眼藥水。”
他也曾幾度想到放棄,可憑著一股不願服輸的勁頭,還是堅持了下來。“熬過來就像煉成火眼金睛一樣。”阮可龍説,如今他雖年已七旬,即使進行微書,一天下來也能書寫五六小時,“眼睛不酸,就是老花鏡也是最近幾年才戴上的。”
每天8小時 8年才完工
2004年,阮可龍帶著寫有2400首唐、宋、元、明、清古詩詞的25米長卷去瀋陽開個展。“當時觀眾還以為這些是縮印而成,直到我現場表演給他們看才相信。”
回到廣州的第二年,他開始創作《百龍圖》。借鑒了瓷器、圖騰、壁畫等多種藝術品上的龍形圖案,阮可龍在長103米、寬0.67米的宣紙上重新繪出百餘條神形各異的龍。“先用筆繪出形,再覆上一層宣紙進行微書。”靠著這樣的方法,他將《四書五經》、《孫子兵法》、《古文觀止》等抄錄進了這百餘條“龍”裏。
“一共微書了190多萬字。”阮可龍説,為了創作這幅《百龍圖》他前後耗時8年,直到2012年10月才完工。由於工作量大,8年間他每天得微書8個小時,有時晚上還得加班一兩小時。時間一久,他的頸椎腰椎均出現了增生,痛起來躺在床上七八天也下不了地。
去年,阮可龍的《百龍圖》入選“大世界吉尼斯之最”,被譽為“字數最多的字組畫作品”。通過放大鏡,可以看清楚龍身上的楷書一筆一畫不差分毫。“有些細微之處,寫的時候肉眼真的看不清,只能憑心去寫。”阮可龍坦言。 文/記者張丹羊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