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于正侵權案|全球百大品牌|掃心地|送詩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大陸文化看點

天橋歷史文化景觀亮相 曾在1934年全部拆除

時間:2014年02月11日 08:57 來源:北京晚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天橋藝術中心已實現混凝土結構封頂,4個劇場已經能看出大體雛形。今年內外立面、精裝修和設備安裝都將完成。這座總座位約3300個的南城最大的演藝綜合體,預計2015年“十一”期間就可以正式使用了。

  記者近日從北京天橋演藝區建設指揮部了解到,隨著天橋藝術大廈竣工交用、天橋演藝區官方標識公佈以及天橋歷史文化景觀重現等重點項目的順利完成,標誌著北京天橋演藝區建設取得階段性的重大進展。

  目前,中國版權保護中心、春秋鴻文化投資公司、北京銀行、田沁鑫工作室等多家機構已正式入駐,演藝區整體建設推進順利。

  古橋 石碑 景觀池正式亮相

  記者從天橋演藝區建設指揮部了解到,在經過70天的施工後,位於天橋演藝區核心部位的天橋文化景觀標識及配套的公共服務設施近日已全部完工,將對市民全面開放。

  西城區園林市政管理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該工程北起天橋遺址印記,南至天壇南大街與北緯路交叉口中心綠化帶端頭,總長約240米。工程傳承了北京地域文化,力爭重塑天橋歷史景觀。同時建立古橋、石碑、觀景池等建築項目,塑造古樸滄桑的景觀氛圍。此次景觀綠化建設共栽植喬木192株、灌木195株,草坪3920平方米,同時在配套設施上也下了功夫,共安裝坐凳36套,照明庭院燈22套以及草坪燈26套。此工程的竣工為天橋地區又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史料記載,天橋的地理位置處於明清帝王前往天壇祭天時所必經的道路,在祭天時供天子走過,天橋也因此得名。但在後來的歷史變遷中,天橋經歷多次改建,最終在1934年全部拆除,從此天橋進入了“有名無橋”的時代。

  時隔近80年,天橋“歸來”。在處於中軸線上的綠化帶正中,一座南北向的單孔孔橋讓中軸線有了微微起伏。雖然橋兩側拉著繩索,行人不能上橋,但還是能看出來橋頂最高處有一人多高。為了不影響交通,這座歷史文化景觀橋與原橋相比,往南挪了四五十米左右。

  天橋歷史文化景觀橋橋長14.4米,最寬處8米,橋體內徑寬4.48米,禦道寬2.92米。位於橋北,南望不見永定門;位於橋南,北望不見正陽門。東側碑文為《正陽橋疏渠記》,西側碑文為《帝都篇》、《皇都篇》。

  “對於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應分3個層次,首先是文物古跡的修繕;其次是歷史街區的修復;最後是名城的恢復,而這就是恢復人們的記憶。天橋歷史文化景觀不是再做假古董,而是尋找北京的記憶與鄉愁。”文物古建專家王世仁説。

  北京天橋演藝區位於北京市西城區南中軸路西側,面積2.07平方公里,是北京“十二五”時期的重大文化産業項目,建成後,天橋演藝區總建築面積將達280萬平方米,成為集演藝總部、文藝演出、文化展示、旅遊休閒、文化商務等功能于一體的首都演藝核心區。

  位於天橋南大街1號的天橋藝術大廈作為北京天橋演藝區的首個竣工交用項目,定位為首都演藝文化産業的辦公基地,聚集國內外演藝文化公司、演藝協會、産業聯盟、版權交易中心等核心企業,著力打造演藝文化創意産業基地和公共服務平臺,目前已經集聚了一批優秀文化類企業及工作室入駐。隨著天橋演藝區規劃建設的不斷推進,類似的惠及公眾、品質高雅、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演藝活動將持續上演。指揮部通過舉辦北京天橋演藝區文化系列活動,更好地宣傳、展示天橋演藝區作為首都演藝核心區的文化特色,使天橋演藝區以最大化的角度呈現在公眾視野前。

  展示

  中心

  展示天橋演藝區

  天橋演藝區建設指揮部的負責人介紹説,此次投入使用的天橋演藝區展示中心通過全新敘事空間表現方式以及互動體驗參觀模式,讓觀者全方位近距離感受天橋文化以及天橋演藝區建設目標。展示空間凸顯了天橋的文化特色、歷史淵源和演藝藝術,描繪了園區總體規劃以及建設成就,承接歷史,開創未來,以期展現更廣闊的“世界舞臺”發展圖景。展廳的主題即天橋演藝區的傳播主題:“北京的天橋,世界的舞臺”。展示中心共分為六大區域,分別為文化記憶區、主題形象區、數字文脈區、沙盤展示區、建設歷程區、世界演藝區。

  作為此次系列活動的首場活動,北京天橋演藝區文化藝術展暨中國文化交流海報展內容詳實,既有演藝院團海報、經典劇照又涵蓋了天橋歷史、天橋演藝圖片,同時還有部分中外文化交流海報。活動的組織者介紹説,此次展覽免費面向市民開放,令群眾可以近距離地感受文化,享受到演藝區建設的成果。

  藝術

  課堂

  公眾鑒賞話劇知識

  系列文化活動期間,主辦方邀請了著名編劇萬方、戲劇演員鄒健、國家話劇院著名導演田沁鑫,天橋藝術大廈主持話劇知識講座,向公眾講解話劇鑒賞知識,分享創作和演出中的感悟。

  萬方是著名劇作家曹禺的三女兒,中央歌劇院編劇。在活動期間,她將與公眾分享電影作品改編的話劇《日出》;電視作品《牛玉琴的樹》;電視連續劇《空鏡子》,以及電視劇《空房子》、《走過幸福》、《你是蘋果我是梨》、《女人心事》等。

  鄒健作為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優秀青年話劇演員,也將與公眾分享電視劇:《一一向前衝》,話劇《六個尋找劇作家的劇中人》、《小井衚同》、《推銷員之死》、《我們的荊軻》、《有一種毒藥》(龍馬社)、《報警者》(龍馬社)、《有一種毒藥》(人藝)、《家》等作品的創作體會。

  為了讓更多人接觸並了解話劇,借助龍馬社入駐之機,北京天橋演藝區建設指揮部利用七百平方米的大廈臨展廳舉辦了《我愛桃花》的實驗演出,讓觀眾一窺話劇演出背後的真相,近距離感受舞臺的魅力。

  著名導演田沁鑫執導的話劇作品《紅玫瑰與白玫瑰》2010時尚版將在天橋藝術的大廈進行實驗演出。

  暢談

  發展

  專家為天橋“把脈”

  為了推動天橋演藝區的發展,天橋建設指揮部召開專家研討,為天橋演藝區未來的建設發展“把脈”。

  中國對外文化集團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張宇在座談會上説,天橋演藝區提出的“北京的天橋,世界的舞臺”非常的好。今後演藝區不但要有國家最好的院團,還要把全世界的最好的東西帶到這,它才是世界的舞臺。

  中國國家話劇院原院長、國家一級演出監督周志強説:“建設天橋演藝區,在舉辦藝術節的時候,充分考慮到老百姓的需求和感受,要把藝術節變成老百姓的狂歡,只有這樣藝術節才具有生命力。”

  此次北京天橋演藝區文化系列活動的舉辦,將充分展示天橋演藝區作為首都演藝核心區的文化特色,使天橋演藝區以最大化的角度呈現在公眾視野前,通過整合天橋區域內現有的演藝資源,採用文化藝術暨文化交流海報展、藝術家大師課堂、話劇(實驗劇)演出、天橋演藝區發展專題座談會方式,吸引北京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同時真正落實文化為民、文化惠民的政策,豐富群眾的文化生活,打造具有西城特色的文化活動,促進演藝區的發展。

  本報記者 龍露

  通訊員 張海濤文並攝

[責任編輯:楊永青]

向艷梅:一路走來不容易

  “我是不會放棄(奧運會)的。”4年前在最後時刻落選奧運會,讓女子舉重69公斤級選手向艷梅失落許久,卻沒有讓她就此消沉。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