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于正侵權案|全球百大品牌|掃心地|送詩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大陸文化看點

專家談當代西藏文學:更多受藏族傳統文化影響

時間:2014年02月11日 08:48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藏女和她的牦牛(水墨) 1993年 劉玉山

  “當代西藏文學的現代性並不完全是受西方文學的影響,它更多的是受到藏族傳統文化的影響,因為藏族傳統文化在記載的過程中,本來就是非現實的。”

  作家扎西達娃曾言:“一個舊文本只有在不斷翻新、不斷發現、不斷駁斥中才能産生新的意義。”當代西藏文壇上有一群特殊的作家,他們曾經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對當代西藏文學進入世界文學作出過突出貢獻。西藏魔幻派小説成為學術界一個重要概念,西藏新小説曾經被認為是代表當代西藏文學最重要的收穫。進入新世紀,他們的作品持續地受到關注,如扎西達娃、色波、馬原一直被視為當代的重要作家,作品被數次評論,甚至受到國際上的認可。他們的不少作品雖已成為歷史,但這些舊文本中仍有諸多可激活的含義。

  扎西達娃的《世紀之邀》、色波的《圓形日子》、子文的《等待藍湖》、金志國的《永恒的山》等,成為研究西藏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小説的重要文本。它們主要反映了這個階段西藏人民的精神生存狀態,其中有許多與世界因素相結合的內容。那時的作家,大多未受過系統寫作知識的訓練,因此,創作體現出精神生命體驗下的“無規範”特色。十幾歲起就開始在西藏生活,他們用融入藏民族文化氛圍中的、來自於生命體驗下的情感衝動,進行文學書寫。儘管其中不乏粗糙、原始和情緒化,衝動感極強,缺乏理性寫作規範的制約,但他們用生命的體驗書寫著西藏的歷史、文化、生活,直覺感濃厚,人性、人道、人本等精神得到較為充分的體現。

  扎西達娃曾經對這個階段的西藏文學進行過意義闡釋,他説:“當代西藏現代派文學在發展過程中,曾遭遇過西部文學的強行歸屬,後被子文、色波、馬原這些西藏作家所否認。因為當時的許多西藏作家本著將當代西藏文學作為中國當代文學的一部分去和西方文學相互參照,並且將二者放置在一個平臺上思考,而不是與漢族文學作分離式的比較……作為一個創新,當代西藏現代派文學在中國當代文學中一直是個空白,這些空白就是西藏每一個作家都可以從一個起跑線上以任何角度,不受任何束縛地進行自由的創作……”上世紀80年代,西藏舉辦過一個國際文化研討會,成為一塊很好的試驗地,而且那時正好是各種文學新興的時候,既可以黑色幽默,也可以表現主義,也可以意識流。這個時期,西藏有一批作家聚集在現代派的旗幟下,開始了與現實主義不同的嘗試,而馬原對小説結構的特殊看法,對當時的西藏文學産生了影響。因此,在探討西藏文學時不應忽略了馬原的作用,但當代西藏文學的現代性並不完全是受西方文學的影響,它更多的是受到藏族傳統文化的影響,因為藏族傳統文化在記載的過程中,本來就是非現實的。

  在這裡,扎西達娃強調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西藏小説的總體特徵:當代西藏小説是以中國當代文學中的一部分與西方當代文學進行比較;西藏小説家的創作較為自由,沒有過多的限制;面對各種新穎獨特的創作流派,西藏小説家開始了大膽的創新和實驗;現代派因素的感悟,是來自於本民族傳統文化中早已蘊含的非現實的體驗和經驗,並不是對西方的單純模倣,西方當代文學對西藏小説家的影響僅僅是啟發下的領悟。

  色波比較關注小説語言的自由想像,即“那些有利於形象感的語言才是真正的小説語言……扎西達娃的作品跳躍性大,但是你可以把它串起來,這是他的一個特點。我們過去一看到這類小説,再好也不認,如果現在你們在研究中認同它,那就是進了一大步。在改革開放初期,國外的華僑説中國的小説僅僅像作文,而不是小説,因為缺乏小説的語言”。色波也擔心“中國少數民族作家為了拼命展示自己的語文水準,會失去小説語言的形象感,這將是很痛苦的事”。色波從西藏新小説所具有的語言方面的特質出發,明確了當時他們這些大膽的創新者,在語言的形象性、跳躍性、細節表現等方面進行大膽嘗試,創作出與西方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在語言表述上相通的地方。

  扎西達娃和色波作為當代西藏現代派文學的開創者,他們的觀點代表了當時西藏文學的總體趨勢,澄清了一些誤區,展示了西藏作家在改革開放時期的創新之路。面對當代西藏文學單一的現實主義創作,他們試圖通過多樣化的創作思路,與世界當代文學中的現代性接軌,形成文學的多元化並存。同時又以本民族文化中所積澱的非理性精神的豐富性作為基礎,找到了西方現代主義及後現代主義與中國當代藏族文學之間的契合點。於是傳統與現代奇妙地結合起來,成為獨特的西藏現代派文學。為了彌補學識的不足,當時的西藏作家,在博覽群書中,將中西方知識進行了雜糅性的閱讀,同時又以自己激情的體驗能力和蘊含的經驗世界,對小説的語言、創作思路、結構佈局進行了與世界性因素的融合。這既有人類共同的情感需求和審美標準,而構成的不謀而合的相似,又有著作為世界文學中的一部分,它自身來源於本民族文化的獨特性,展現出世界文學真正意義上的豐富和多元化。因此,對舊文本的激活勢在必行,對舊文本的深入閱讀,不僅可以還原當時歷史所包含的內容,而且還可以喚起讀者與當下現實相聯繫後的普遍意義的揭示,進而延伸到當代藏族母語文學的研究中。

  卓 瑪(作者為青海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授)

[責任編輯:楊永青]

向艷梅:一路走來不容易

  “我是不會放棄(奧運會)的。”4年前在最後時刻落選奧運會,讓女子舉重69公斤級選手向艷梅失落許久,卻沒有讓她就此消沉。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