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于正侵權案|全球百大品牌|掃心地|送詩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大陸文化看點

“蘇州市吳文化地名保護名錄”出爐 消失地名或復活

時間:2014年02月11日 08:52 來源:現代快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記者日前從蘇州市民政局獲悉,經過近兩年的資料收集、推薦表編輯、名錄初選及專家評審,《蘇州市吳文化地名保護名錄》正式出爐,首批收錄地名930個。其中自然地理實體地名201個、行政區域地名226個、道路地名303個、紀念地和旅遊地地名200個。接下來,蘇州將對這些吳文化地名進行保護,杜絕各級政府隨意更改,並將進一步挖掘、考證名錄中每個地名的歷史,並編撰成冊。已經消亡的吳文化地名將有“復活”的機會。

  “十全街”討好乾隆爺

  作為蘇州市區一條名聲在外的歷史文化名街,十全街自然位列這首批的930個地名之中,但是很多人可能不太了解它的名稱來由。事實上,這條街與清朝著名的乾隆皇帝有非常密切的關係。

  據蘇州市地方誌辦公室編寫的《蘇州老街志》記載,十全街因為舊時有十口古井,原稱“十泉街”。乾隆皇帝自稱“十全老人”,有次南巡到蘇州時,住在附近的帶城橋下塘織造府內,地方官員為了討好他,就將“十泉街”改成了“十全街”。1966年文革時,十全街曾被改名“友誼路”,1980年恢復原名,並沿用至今。

  蘇州有很多具有吳地區域特徵、歷史特徵和人文價值的老地名,像人民路和十全街交叉口附近就被稱為三元坊。傳説這個地名跟吳地一位讀書人錢棨(“棨”讀音如“起”)“連中三元”的故事有關。據史料記載,清乾隆年間,錢棨參加科舉考試,在鄉試、會試、殿試中都奪得第一,被稱為吳中第一人。

  在蘇州,這樣的吳文化地名還有很多,如:鐵瓶巷相傳唐朝初年有一仙人在此枕鐵瓶而臥,醒後遺留下一個鐵瓶,因此得名;臨頓路,是因吳王率軍追擊東夷,臨時在那裏駐紮,停頓休息而得名。蘇州的老地名中,有不少街巷得名起源於當年的一些歷史戰爭,也有一些地名反映了蘇州商貿經營的內容。這些地名有倉米巷、豆粉園、滾繡坊;還有不少地名是與花木有關,像桃花塢、丁香巷、薔薇弄,還有些更別具意韻,如詩巷、闊巷等。

  10年消失115個老地名

  如今,隨著道路建設、街坊改造,許多老地名已經消失了。

  僅僅在1992年至2002年間,城區老地名就有115處消亡。其中,1995年是消亡地名較多的一年,有18處地名消亡。比如幹將路沿線的多貴橋巷、鷹揚巷、雙成巷、豆粉弄、朗中裏、梗子裏、桐橋浜,10號街坊的打線弄、西桂花弄、火弄、飯店弄,43號街坊內的馬軍弄,11號街坊內的石橋弄、沙家弄、七姬廟弄、洪元弄等。

  將考證每個地名的來歷

  經過近兩年的收集、整理、評審,首批《蘇州市吳文化地名保護名錄》出爐,裏面收錄地名930個,涉及自然地理實體地名、行政區域地名、道路地名、紀念地和旅遊地地名等。下一步,蘇州市將進一步挖潛、考證每一個地名的名稱來歷、歷史沿革、實體概況以及吳文化資訊,編撰成冊,爭取年底出版。

  蘇州市民政局區劃地名處處長莫俊洪表示,接下來,蘇州將對這些吳文化地名進行保護,杜絕各級政府隨意更改,並將進一步挖掘、考證名錄中每個地名的歷史,並編撰成冊。對於已經消亡的吳文化地名,則將有“復活”的機會,“這就是傳承,也可以從我們已經消亡的吳文化地名中選取一部分地名,在新命名的地名當中進行移用復活。”

  那些消失的老地名

  三多巷:三多為“多福、多壽、多子”之祝頌之詞,1997年該巷拓寬後併入書院巷,地名廢。

  五申弄:在烏鵲橋弄西,明代弄內有五聖廟,稱五聖弄。清康熙時巡撫湯斌禁五聖邪神,以弄內有申姓宅第改名。 1997年烏鵲橋弄拓寬時弄廢。

  蒼龍巷:在醋庫巷南側,古有蒼龍堂,祀柳毅。巷內有明代馮夢龍故居,1997年拆遷併入南林苑,巷廢。

  積善裏:聽名字就知道跟積德行善有關。它的原址位於留園路與上塘河之間。民國初年,前清舉人陸純伯通過徐世昌、商請盛宣懷,捐贈位於該巷子裏的別墅,籌辦、設立蘇州苦兒院,專收家境貧寒年滿十歲的失學男生,工學並舉,予以免試教育培訓。1995-1999年留園路拓寬時被拆除。

  洪慶裏、洪慶裏一弄、洪慶裏二弄、接仙橋弄、積善橋弄、三寶殿弄、藥王廟弄、西蘆家弄:位於金門商市內,均因幹將路建設于1995年消亡。

  蔣文龍

[責任編輯:楊永青]

向艷梅:一路走來不容易

  “我是不會放棄(奧運會)的。”4年前在最後時刻落選奧運會,讓女子舉重69公斤級選手向艷梅失落許久,卻沒有讓她就此消沉。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