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週口鄲城“麻糖專業村”,記者實地感受民間過年習俗和製作麻糖的傳統工藝。記者 于揚 通訊員 徐松 攝影
擰糖
“形似玉筷白似璧,脆如淩雪甜如蜜”
今天是“小年”,跟隨本報記者的鏡頭
到“麻糖專業村”感受300多年的傳統工藝吧
□記者于揚通訊員徐松文圖
閱讀提示丨臘月二十三,灶王爺上天。1月23日小年到來,年味越來越濃了。
昨日,記者到週口鄲城縣白馬鎮,探訪這裡的“麻糖專業村”刁樓村,感受民間過年習俗和製作麻糖的傳統工藝。
[歷史]
300多年前就有了刁樓麻糖
鄲城縣白馬鎮刁樓村是名副其實的“麻糖專業村”,“形似玉筷白似璧,脆如淩雪甜如蜜”是古代詩人對刁樓麻糖的生動描寫。
刁樓麻糖發源於清康熙年間,起初由紅薯熬成糖稀冷卻製成,並沾上芝麻以增加香味,距今已有300多年曆史,後經研製,刁樓麻糖的主要原料改為大米、糯米或麥芽。
麻糖,以精選糯米或大米、芝麻、白糖為原料,並拌以桂花、大麥芽等成分精製而成,是一種純天然綠色食品。麻糖以香、甜、脆的獨特風味聞名於世,具有香而不艷,甜而不膩,回味無窮的特徵。營養豐富,含蛋白質、葡萄糖和多種維生素,有暖肺、養胃、滋肝、補腎等功效,曾是清朝貢品,是盛行百年的甜點。
[製作]
技師要徒手拉伸滾燙的膠糖
記者在一家麻糖生産企業見證了製作麻糖的全過程。作為這門技藝傳承者的刁奎昌告訴記者,製作麻糖,看著容易實際上很難。
技師們先要把大麥培育生芽,而後將大米、糯米、麥芽等原料入鍋煮熟、蒸軟、熬成糖稀;當糖稀溫度降至80多度時漸漸變軟成膠狀,技師便徒手抓起滾燙的膠糖像拉拉麵一樣反覆拉長增加筋道;再將拉長至手指粗細的膠糖排列、切割成段,冷卻後膠糖會變得堅硬酥脆,觸手即斷;此時再撒上溫熱的脫皮芝麻,麻糖成功製成。
刁奎昌説,多種原料混合熬製,需要特殊比例和特定的時間,熬的時間太短,麻糖就不酥脆,太長,就變味;熬糖、扯糖,室溫要控制在50攝氏度,否則膠糖剛出鍋便會變硬,冷卻室必須在20攝氏度以下(所以只有冬季才能製作麻糖);最關鍵的是切段、成形環節,若技師10秒內不把拉長的膠糖整齊排列、均勻切段,整道工序將功虧一簣。
[傳承]
古老技藝瀕臨失傳,醞釀申遺
記者了解到,在刁樓麻糖最鼎盛時期,100多戶居民的村子就有13家麻糖作坊,每戶至少有1人會做麻糖,有的全家都是麻糖工人。受刁樓村輻射帶動,白馬鎮冠名“刁樓麻糖”的製作企業達到40多家,刁樓麻糖遠銷安徽、上海、北京等全國20多個省市。按照每年從9月份開工至次年2月份結束,全年製作近6個月,每個企業每天生産麻糖約300斤,全鎮一年可生産麻糖216萬斤,按照每斤批發價8元計算,年收入達1700多萬元。
由於麻糖是冬季食品,生産季節性強,技術含量高,製作車間條件艱苦,加之許多外出的農民工冬季無法返鄉,目前白馬鎮麻糖生産企業只剩11家,刁樓村只剩4家;企業主大多不願讓下一代再幹這樣的苦力活,大多沒有培養傳人,製作工藝瀕臨失傳。據悉,針對此情況,鄲城縣已將刁樓麻糖定為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並逐級申請市級、省級文化遺産。
過小年,還有啥講究?
1掃塵土
即掃年,北方人稱“掃房”;南方人稱“撣塵”。這一天人們黎明即起,掃房擦窗,清洗衣物,刷洗鍋瓢。據《拾遺記》記載,此習俗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當時是驅疫鬼、祈安康的宗教儀式。
2剪窗花
剪貼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動。內容有各種動、植物等掌故,如喜鵲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戲牡丹,獅子滾繡球,三羊(陽)開泰,二龍戲珠等等。
3貼春聯
小年以後,家家戶戶都要寫春聯。民間講究有神必貼,每門必貼,每物必貼,神靈前的對聯特別講究,多為敬仰和祈福之言。大門上的對聯,是一家的門面,特別受重視,或抒情,或寫景。
聽過這句順口溜嗎?
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
臘八粥,喝幾天,哩哩啦啦二十三,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
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燉羊肉,
二十七、殺公雞,二十八、把面發,
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過小年,為啥要吃麻糖?
“二十三,祭灶天”、“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回”、“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小年這一天,按照民俗,家家戶戶都要祭灶神,其中必不可少的祭品就是祭灶糖,因此小年也叫祭灶節。
傳説中,灶王爺因犯了過錯,被玉皇大帝貶謫到了人間,在每家每戶的廚灶中,記錄著人們一年的言行舉止,每年小年,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因為麻糖入口酥、嚼後黏、隨後融、甜蜜蜜,能“糊住”灶王爺的嘴巴,這樣,灶王爺就只會向玉皇大帝美言人間平安、豐收、祥和,來年就會風調雨順。
選麥芽
育麥芽
準備切段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