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發
今天是年廿三,北方“過小年”,廣州人則要“祭灶入年關”。原來,傳統的祭灶儀式,連豬肉的斤兩也要講究,一定要三斤六兩才叫做“一禮”。禮數做足,灶君上天庭才會為自己多講好話。就此,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民俗學家葉春生接受本報採訪,細説南北“祭灶”的差異。
文/記者羅樺琳
年廿三,在北方稱為“小年”,在南方則稱為“入年關”。無論是過“小年”或是“入年關”,南北都有祭灶的傳統。
對於灶君的來歷,眾説不一。有史料説灶君是鑽木取火的“燧人氏”,也有説是神農氏的“火官”,或是“黃帝作灶”的“蘇吉利”。
還有民間傳説稱,灶君原是一個凡人,姓張,壘灶手藝極高,人稱“張灶君”。“張灶君”死後,兒孫輩吵著要分家,其弟於是描了張灶君的畫像,貼在灶頭,謊稱哥哥已被封為“灶王”,以震懾後輩,後來流傳開去,家家戶戶都貼上了灶王像。
無論灶君是何許人,民間一致認為:每年的年廿三,灶王爺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所在人家的善惡,讓玉皇大帝決定賞罰,所以“送灶”就成了重要的儀式。到了大年三十晚,也要舉行儀式將灶王接回人間過年。
舊時祭灶:官三民四疍五
具體的祭灶儀式,南北各有不同。葉春生指,南方“謝灶入年關”,一般是“官三民四疍五”,也就是官方是年廿三,民間是年廿四,水上人家是年廿五。
祭灶神多是晚上進行,需備一碗米、兩磚(塊)糖、一碗清水、一禮豬肉,還有一個利市。“為什麼叫一禮豬肉,不叫一塊或者一斤?因為標準的‘一禮燒肉’是3斤6兩。所以以前的人如果要買豬肉來拜神,就會叫師傅割三斤六兩。”
葉春生説,有些人家還會燒黑衣黑褲給灶神,甚至替灶神寫好“灶君書”,教灶神如何在玉皇大帝面前講好話,希望灶神“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
儀式完成後,就會將利市放入米缸,待到大年三十,接灶神回家時才拿出來。
謝灶供品南北不同
“南方祭灶才入年關,北方過了臘八就算入了年關。”葉春生説,北方喝了臘八粥以後就是過年了。“從冬至那天開始,他們就開始數九,頭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抬頭看柳,一直數到‘九九八十一’,春天就來了。”
由於北方入年關比南方早,年廿三這天,北方就稱為“小年”。同樣也是“祭灶”,南北的供品卻有很大差異。有些地方用麥芽糖做成的“糖瓜”,好把灶王爺的牙齒黏住,讓他不能亂説話,因此又有“年廿三,糖瓜兒粘”的説法;還有的地方用酒糟塗抹灶門,叫“醉司令”,讓灶神吃醉不能亂説話;還有的會備上紙馬和草料。
廣州老人仍祭灶
記者採訪到一些老社區和老街坊,發現現在還有不少人會“祭灶”。
家在黃埔橫沙社區(原橫沙村)的小蔡告訴記者,社區內還是有很多人家會在年廿四“祭灶”,供品多是油角、煎堆等等。
一直住在西關的周婆婆今年已經87歲高齡,也有“年廿四祭灶”的習慣。她還講起西關一帶流傳的灶君故事:“從前有個書生,沒錢祭灶,問賣豬肉的賒了塊豬肉,後來因沒錢還,豬肉被賣肉的搶走了,只剩下一碗有爐灰的豬肉湯。但灶君見其誠心,還是在玉皇大帝面前説了好話。後來這名書生還中了狀元。”
廿三到三十怎過
廣州新春習俗歌:臘月廿三,曬被洗衣衫;臘月廿四,清潔房邊地;臘月廿五,掃房掉塵土;臘月廿六,洗凈禽畜屋;臘月廿七,裏外洗歸一;臘月廿八,家什擦一擦;臘月廿九,臟物都搬走;臘月三十,慶團圓,行花街。
北方習俗歌:廿三糖瓜兒粘;廿四掃房子;廿五磨豆腐;廿六燉大肉;廿七宰公雞;廿八把面發;廿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