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于正侵權案|全球百大品牌|掃心地|送詩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大陸文化看點

獨克宗古城火災的啟示:傳統民居建築面臨多重風險

時間:2014年01月20日 13:52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1月11日淩晨,一場大火燒燬了雲南香格里拉獨克宗古城343棟房屋,阿布老屋、鑄記商鋪等承載著文化記憶的傳統民居建築在大火中消失。大火燒燬的不僅是財物、景觀,更是古城的歷史文化。

  這場大火再次讓人們把目光聚焦于古城保護,在旅遊商業化發展過程中,眾多古城正在經歷不可承受之傷。從湖南洪江古城到雲南麗江古城,再到重慶風雨廊橋,脆弱的古城和古建築頻頻遭遇災禍摧殘。如何保護這些歷史文化資源,更好地為子孫後代傳承歷史文脈,是擺在當代人面前的一道難題。

  民居保護延續歷史文脈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發展會在歷史上留下許多痕跡,傳統民居就是其中一類。這些民居有的完整地存留下來,有的只剩下大概樣貌,有的只存在於文字記錄當中。“傳統民居建築經過歷史的積澱,承載了厚重的文化內涵。”湖南大學中國村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胡彬彬表示,建築是凝固的歷史,建築的形制體現了人、建築與自然三者之間特定的時空關係,展示了特定區域民族傳統審美觀念,這些傳統建築應該被善待。

  “我們常説‘記得住鄉愁’,什麼是鄉愁?鄉愁就是文化,是人們對某個地方的情感。” 同濟大學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儀三説,建築等“實證”歷史文物,比文字更加活靈活現地敘説著一個民族的過往。“文化的形態是豐富多樣的,文化的傳承不能出現斷層。”西華大學地方文化資源保護與開發研究中心主任潘殊閒告訴記者,今天的我們,只有守住這些碎片,從中恢復歷史記憶,才能傳承歷史文化脈絡。

  傳統民居建築面臨多重風險

  獨克宗大火再次警示了傳統民居建築防火的重要性。2008年開始實施的《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詳細規定了保護傳統民居建築所要採取的消防措施。阮儀三表示,其實關鍵還在於執行。與獨克宗的情況類似,全國有很多需要保護的傳統民居建築的消防設施形同虛設,沒有定期檢查、定期演練,出現緊急情況時,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

  除了火災等意外情況,傳統民居建築面臨的潛在威脅還有修復不當、過度經濟開發等。“現在很多地方依託歷史文化資源打造文化産業,但是在推進過程中,常常急功近利,反而破壞了傳統民居建築。”阮儀三認為,對待傳統建築,大片拆遷和大片重建不可取,不能按現代人的想法去抹殺“歷史痕跡”。

  “我國文物修繕遵循‘修舊如舊’原則,絕大部分傳統民居建築在修繕時遵循這一原則,但也存在因經費不足、技術不到位而適得其反的案例。”潘殊閒説。

  社會合力參與保護

  對傳統民居建築進行保護,既需要政府的努力,也需要民間力量的參與。目前除了一些典型的民居被開發為旅遊項目之外,大量的傳統民居建築散落在民間,未能得到妥善的規劃保護。

  雲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鄭曉雲認為,政府應該在保護傳統民居建築方面盡更多的責任,對傳統民居建築特別是少數民族的傳統民居建築進行翔實的調查研究、制訂保護規劃、進行科學的開發引導和必要的資金投入。此外,收集一些典型的、有價值的傳統民居建築,集中搬遷到特定的地方進行博物館式的保護,也是可行的方法。

  “民間力量對於傳統民居建築保護來説不可或缺。”阮儀三説,當地老百姓自主保護修繕是延續老建築生命力的重要一步,只有民眾形成保護意識,這些文化遺産才能得到真正的保護。此外,也要鼓勵社會組織、志願者參與到傳統民居建築的保護當中。

  目前,我國村落保護相關法律法規的制定與出臺嚴重滯後,對傳統村落的保護尚無專門法律可依。胡彬彬表示,我國雖然出臺了《文物保護法》及其實施條例,但主要用於廣泛意義上的文物保護,絕大多數遺存下來的傳統村落建築往往介於“文物”與“非文物”之間,通過立法來保護傳統村落文化必須提上日程。

  學界對傳統民居保護研究的熱情可觀,但潘殊閒建議,科研單位不是文物主管部門,專家也不是文物保護的直接責任人,建立專家和政府主管部門之間有效的溝通渠道很重要,可有效促進文物保護在科學規劃下進行。記者 吳運亮 郭瀟雅

[責任編輯:楊永青]

向艷梅:一路走來不容易

  “我是不會放棄(奧運會)的。”4年前在最後時刻落選奧運會,讓女子舉重69公斤級選手向艷梅失落許久,卻沒有讓她就此消沉。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