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于正侵權案|全球百大品牌|掃心地|送詩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要聞

中秋團圓文化傳統的現代潛力

時間:2014年09月07日 11:18 來源:光明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中秋節是濃縮了幾千年儒家文化現代非物資遺産的活化石,它以獨特的血親團圓為基礎,將民族團結和國家一統融合於儒家“團圓文化”之中,造就了東方式的、強大的“思親”、“思鄉”文化流。

  中秋節是濃縮了幾千年儒家文化現代非物資遺産的活化石,它以獨特的血親團圓為基礎,將民族團結和國家一統融合於儒家“團圓文化”之中,造就了東方式的、強大的“思親”、“思鄉”文化流。然而,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我們固守數千年家庭團圓的“血脈之戀”早已蕩然無存,剩下的只有那一月“銅臭”,鑲嵌在商家的錢袋與官宦的私囊之上。在市場文化多元的今天,我們不能只是在將失去民族文化陷入市場危機之時,才有了“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的焦慮和憂傷。我們應該以東方文化對“血脈團圓”普遍認同為基礎,利用現代技術和市場能力,鍛造出普世價值的團圓文化,形成具有現代市場活力的華夏“中秋團圓文化”。

  “中秋團圓”是中華民族血液中流淌的文化音符

  在中國文化裏,“月亮”一開始就不是一個普通的星體,她負載著悠久的神話傳説和深邃的文化內涵,啟示著中國古老的哲學和藝術。中國早期文化源於人們對太陽的陽剛與月亮的陰柔的想像,后羿射去暴烈的九日後,人們對太陽剛烈的崇拜漸漸地被月亮的陰柔所折服,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陰陽平衡觀。在世界文化之林中,陰陽魚太極圖被稱為世界第一文化圖騰,它融化在中國人的血液和骨髓裏,滲透于五千年古國文明的最深處。

  月亮中國人嚮往之地,她生來就對中國哲學具有啟蒙意義。嫦娥服下的不死藥登月後引發的月下相思、中秋團圓,左右了中國文人思維和文化的走向,吳剛砍伐的月桂樹“樹創隨合”的奇異能力,給中國哲理暗示一種不死的生命精神。月亮的盈虧晦明迴圈,不僅支配著華夏民族生産與生活,還給民族注入了對生生不息的生命精神、寧靜的智慧品格和天人和諧的追求。

  遠古時期,中國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據《禮記》記載,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秋暮夕月”,每逢中秋夜,國家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大典。中國文化對月亮的崇拜,直接體現在農耕時代依據月亮的圓缺制定的“中國農曆”。中國曆法巧妙地把季節轉換與農事結合起來,突出了人在天地之間的中心位置,顯示出人是天地和諧的主題。

  中秋時節,每個家庭都對著天上一輪皓月,觀賞祭拜,思念親人,企盼團圓的習俗,正是月亮的原始意象---團圓,在血親相思的人性情懷上的文化體現。在人與自然的關係中,一個民族把宇宙天象最完美的時刻作為民族的節日,把追求人與宇宙的和諧,運用到家庭團圓、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上,體現出中華文化的深邃與幽遠。

  月的團圓而喚起的親人的團圓。數千年來,每當皎潔的明月懸挂于中秋的碧空,不知有多少情感在此時波瀾起伏,不知有多少思緒翻涌翩躚,如果你無論在地球上多麼偏遠的角落,只要你發現有人在此時吟唱唐代名相張九齡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你就能從他那凝重的臉上,看到那烙有中華民族印記的血脈團圓和最原始的思念之情,感受到蘊含著民族情感的寧靜與淡淡的感傷。

  “中秋望月”的文化輻射能力和經濟能量有多大

  盛唐時代,中秋祭月被唐太宗指定為固定的國家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的家國同慶“八月十五中秋節”的宏大氣勢,中國人的思親圖騰也從單一的吃“月餅”逐步演化為燒鬥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慶典活動。豐富的慶典活動,打造出血親團圓、民族團結的祥和氛圍,顯示了中華民族對團圓的期盼以及團圓的凝聚磁力。

  中秋節作為民間節日盛行于宋朝,據《東京夢華錄》記載: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佔酒樓玩月”。每逢中秋佳節,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樓都要重新裝飾門面,扎綢挂彩,夜市熱鬧非凡;百姓們多舉家登上樓臺,擺上新鮮佳果和精製食品,共同賞月敘談,祝福遠方的家人。這就中國最早“團圓經濟”,有了這個強大的經濟載體,中秋望月才真正具有自身的經濟輻射、文化傳播的功能。

  中秋節在儒家文化的滲透下,在的濃墨下,祭月的成分,祭祀的色彩也漸漸地淡去。月色的朦朧、嬌美引發歷代文人雅士無限遐想,中秋明月高懸出恰恰成為天涯海角的遊子們的精神依託。著名詩人王維寫下了“獨在異客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的千古絕句,記載了華夏民族獨特的思鄉“情節”,揭示了人類最純真、最本源“天人合一”的思親“圖騰”。從此,“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成為傳承東方文明“紅絲帶”,無論你漂泊在天涯海角,“思鄉”就是你的民族印記。

  淡淡的月光世界塑造出中國人的審美境界和意趣。面對柔潤晶瑩月色,我們傾訴著一切的煩惱鬱悶、歡欣愉快、人世憂患和生死別離,似乎在這裡我們的一切情感都能得到寄託。蘇軾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情感,賦予中秋節新的文化內涵,理清了民族文化傳承的內在脈絡,將中華文化的增長基因有效的注入中秋團圓節日之中。

  唐宋時期,文化的繁榮使文化第一次從藝術家獨立的心理享受,走向了大眾,為市場營造出濃厚的文化氛圍,形成了別具特色的節日“探親經濟”,這也是獨具中國文化特色的中秋團圓經濟。把文化融入到經濟之中,以強大的經濟為載體,增強儒家文化輻射能力,使中國儒家文化呈現出的短暫繁榮景象,也正是在這一歷史時期,儒家文化承載著中華古老的哲學思想和強大綜合國力,影響著世界,改變了東方。

[責任編輯:李丹]

向艷梅:一路走來不容易

  “我是不會放棄(奧運會)的。”4年前在最後時刻落選奧運會,讓女子舉重69公斤級選手向艷梅失落許久,卻沒有讓她就此消沉。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