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明成祖再三恩賜支提寺或有隱情 鄭和曾密赴承送寶物

2015-06-04 10:54: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大型古裝歷史劇《王道劍》創作背景資料探究——

  建文帝出亡寧德證四:鄭和下西洋

  西元1398年,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病逝,建文帝朱允炆即位。為鞏固中央集權,建文帝著手削藩。朱元璋的第四子,時燕王朱棣不甘被削藩,遂舉兵反叛,揮師南下,史稱“靖難之變”。朱棣攻下明朝都城南京後,宮中建文帝卻離奇失蹤,下落不明。

  建文帝究竟下落何處? 民間普遍認為他最終逃離了危險的漩渦,消匿民間,這引發了一代又一代歷史愛好者和史學專家的好奇和探索。臺灣前“行政院”院長、臺灣中華文化總會會長、著名武俠小説作家劉兆玄(筆名上官鼎) 依據明朝“靖難之役”和“明建文帝出亡福建寧德説”的歷史背景創作了長篇武俠小説《王道劍》。由九洲文化傳播中心、九洲音像出版公司和臺灣吉富文創創業投資股份有限公司聯合製作的該小説同名電視劇將於今年10月開拍。

  經有關專家的實地調查與田野考古,寧德是“明建文帝出亡地”一説取得了25組環環相扣、密切關聯的證據鏈。現讓我們跟著這些證據鏈,揭開600多年來的歷史謎團:

  謎一:上金貝古墓之謎

  謎二:支提寺懷古詩之謎

  謎三:雲錦袈裟之謎

  謎四:鄭和下西洋之謎

  距今六百餘年的1407年,正是明朝永樂五年。這一年,明成祖朱棣為遷都做準備,下令在北京大興土木,修建紫禁城。永樂五年起,他還派人以尋訪仙人“張邋遢”為名訪查大江南北,前後共20餘年。其實早在稱帝之初,朱棣便向天下寺院頒布了《僧道度牒疏》,將所有僧人名冊重新整理,對僧人進行了一次全方位的調查。朱棣對於僧道之事關注程度之深,著實令人費解。

  這一年裏,朱棣還曾先後三次恩賜福建寧德支提寺。他將支提寺賜名為“華藏禪寺”,並親自手書“華藏寺”匾額,派遣欽差護送。匾額送至後,他又讓欽差以監造大雄寶殿的名義留在寺院。如果説朱棣對僧道之事的關注程度雖令人費解,還能解釋為個人興趣;那麼普天下的禪院成千上萬,為什麼只有支提寺(華藏寺)受到這樣的重視呢?

  永樂五年間,還發生了一件事:鄭和二下西洋

  鄭和下西洋先後總計七次,僅在永樂年間就有六次之多,是我國古代規模最大、船隻人員數量最多,持續時間最久的海上航行;早于麥哲倫、哥倫布、達伽馬等歐洲航海家近一個世紀。作為“大航海時代”的先驅,鄭和下西洋是明朝國力強盛時期的一大豪舉。

  國家經濟實力的增長、造船工業的進步與航海知識的發展,使得鄭和的出航具備了成熟的條件。客觀上來説,鄭和下西洋推行和平外交,穩定了東南亞秩序,帶動了民間商貿往來,促進了東西方文明的溝通交流……有著跨時代的意義。

  然而對明成祖朱棣來説,再三派遣心腹大員出航,初衷卻並不單純。

[責任編輯:普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