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山東青州活態非遺展示街見聞:民間老藝人本色演繹

2014-09-17 09:02: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山東青州活態非遺展示街見聞:民間老藝人本色演繹

  9月16日,75歲的張桂花早早來到非遺展示現場,演示草編工藝。 楊曉衛 攝

山東青州活態非遺展示街見聞:民間老藝人本色演繹

  9月16日,魏在光在山東青州宋城非物質文化展示街扮演“貨郎”,別的項目都是固定的,魏在光可以隨時流動。 楊曉衛 攝

山東青州活態非遺展示街見聞:民間老藝人本色演繹

  9月16日,美國小夥兒魏宜安在山東青州非遺展示一條街體驗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産和中國傳統民俗文化。 楊曉衛 攝

  中新網青州9月16日電 (楊曉衛)“長袍馬褂黑氈帽,大步流星鑼鼓敲。癡迷藝術甘投入,穿越時空成自豪……”儘管下著雨,魏在光16日還是來到山東青州宋城非物質文化展示街“上班”,他的老夥計們也都各就各位説快書、拉洋片、捏面人和演示紡線等展示各種當地非物質文化遺産,過往遊人漫步其中,總忍不住駐足上前詢問體驗一番。

  中新網記者當日漫步青州宋城古街和北門裏古街,山東快書段子、“磨剪子戧菜刀”、“剃頭挑子”的吆喝聲不斷傳來,隨處可見展示非遺文化的老者臉上帶著笑,手把手交那些有心體驗項目的年輕人怎麼紡線,怎麼織花邊。

  家住古街附近的陳學增常常忍不住到古街上觀賞體驗,他指著織布機説:“我奶奶手搖紡車給我做的粗布襯衫,穿著真是舒服。年輕人也應該到這裡來,了解了解歷史是怎麼一步步演變的,這都是我們小時候的記憶。”

  年過古稀的譚有禮在古街重拾了自小喜歡的快書藝術,他説也沒什麼理由,就是“説説快書我高興,觀眾也高興。”

  同樣很高興的還有從小在美國長大的魏宜安,這個23歲的年輕小夥子從踏入古街那刻起先後親自體驗了大碗茶、紡線、傳統剃頭挑子等非遺項目。已經在山東學習了兩年中文的魏宜安可以用流利的中文與老藝人交流,得到新的知識,他會一邊用小本子認真記下,一邊念叨著“太有意思了,我一定要把這些説給朋友聽。”

  山東青州是古“九州”之一,《尚書·禹貢》記載稱“海岱惟青州”,歷史悠久的青州歷史遺存豐富。

  青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業務科科長馬愛娟介紹説,為保護這些文化遺産,青州從2012年5月開始,通過政府買服務的方式,組織民間藝人和非遺傳承人進行貨郎、捏面人、布藝等民間藝術展演以及撲蝴蝶、挫琴、八角鼓等30多個項目,100多位藝人在古街區進行常態展示。

  非物質文化遺産活態展演的形式讓隨著城鎮化建設慢慢消失的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産重新煥發生機。做非物質文化遺産展演的各位民間藝人有不少還意外收穫了天資不錯的徒弟。

  説起徒弟,掌握山東快書、拉洋片和貨郎叫賣等多種才藝的魏在光非常激動,三年間,有三位徒弟主動找他學習。“我的那個小徒弟董傳捷真是天生奇才,他在整條街上轉了一圈後,最終決定拜我為師。經過兩年的學習,他已經能熟練演繹6段快書了。”魏在光説,小徒弟現在已經上高中了,學業緊張,每到暑假和週末還是回來找我練習。希望他能一直堅持下去。

  青州市文化館副館長李江濤表示,文化離不開人,它由民眾創造,也由民眾傳承,通過“非遺”活態表演,讓民眾參與其中,傳承才有生命力。(完)

[責任編輯:普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