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閩南“繡娘”50年堅守 “阿嬤手藝”引來印尼學徒

2019年06月28日 11:18:00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泉州6月27日電 (陳龍山 劉鍶婷)5歲跟隨奶奶學繡技,14歲學得一手好女紅,23歲傳承珠繡技藝……一人、一針、一線、一珠,轉眼就是50年。作為福建省泉州市珠繡製作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閩南“繡娘”陳克忍堅守傳統技藝,繡品遠銷40多個國家和地區。

  “我這一身的手藝都是來自我的‘阿嬤’(閩南語,意為‘奶奶’)。”陳克忍27日接受採訪時説,閩南珠繡技藝是在金蒼繡的技法基礎上發展而來的,用並列、壘砌等方法堆疊出珠光寶氣的華美,傳承至今已有百餘年。

  説起閩南珠繡,陳克忍娓娓道來。“多年前,我奶奶的父親到菲律賓做買賣,一次從菲律賓帶回繡有珠片的拖鞋,獎勵給做事利索的女僕;奶奶看著珠光閃閃的鞋子十分喜歡,便將珠片拆下繡在了自己鞋子上,沒想到竟然‘流行’了起來。”

  母親早逝,陳克忍從小就與奶奶一起生活,學起了金蒼繡和珠繡製作技藝。14歲時,她進入深滬抽紗廠做繡花女工,後到泉州工藝美術公司上班,精湛針繡技藝備受海內外客商好評。

  1989年,陳克忍離開工廠,潛心傳承金蒼繡和珠繡製作技藝。在她的帶動下,丈夫、兒子、兒媳和孫子都學會了刺繡。高峰時期,泉州當地更是有200位繡娘與她一起做手工。

  “珠繡技藝需要用到金蒼繡的針法技藝基礎,但難度比金蒼繡高;就平繡而言,珠繡一針上來要打3顆珠子,對目測能力、繡工要求更高。”陳克忍説,珠繡所使用的珠子和珠片門類各異、色彩眾多,其庫存有數百種珠子,均是從東南亞等地採購。

  在陳克忍工作坊的墻壁上,不少珠繡製成的龍頭、佛像和閩南文化代表“滴水獸”等作品,晶瑩華麗,栩栩如生。

  “阿嬤教會的東西,我都一直記在心裏。”陳克忍的珠繡技法和創作風格深受奶奶影響。經過多年的嘗試,她還創新出層次清晰、立體感強的珠繡技藝。

  如今,陳克忍廣開大門,招收不少樂於學習傳統技藝的學徒,共同守護和傳承這份“阿嬤手藝”。陳克忍説,目前長期固定學習的學徒共有10個,年齡7歲到38歲不等,還有一名學徒專程從印度尼西亞來學藝。

  工作坊內,畢業于泉州泉中職校服裝設計專業的楊洋正埋頭刺繡,只見他的手不斷上下穿針引線,精緻的花朵逐漸“綻放”在羅緞上。楊洋説,他在傳統文化課上認識陳克忍老師,對珠繡技藝十分感興趣,希望能與所學專業相結合進行創新發展。

  除了招收學徒傳承傳統技藝,陳克忍還熱衷於走進學校、文化場所等講授和展示珠繡技藝,培養孩子們的興趣愛好。

  “只要有孩子願意學、想學,我都十分願意傳授繡技。”陳克忍期盼“阿嬤手藝”能世代傳承。(完)

[責任編輯:張曉靜]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