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圖書行業何以興起“擺攤”文化

2023-12-01 08:12:00
來源:解放日報
字號

  不知從何時起,圖書市集在各地流行起來,有了一批擁躉。無論是做書的編輯,還是開書店的人,擺攤日漸成為他們工作清單裏的重要一項。

  前一陣子,連續兩個圖書市集在上海舉辦,一為舊書市集,二為美好書店節,分別選址蘇州河畔的櫻花谷和梧桐樹下的思南公館、復興公園。前者聚焦舊書這個門類,後者為特色、獨立書店的集合。可見,圖書市集並不求全,更需要專注于某種特色。而與城市地標的交織,讓圖書市集多了人氣和城市專屬味道。有人説,逛的是市集,遇到的是有緣分的書和人,看到的是城市更新的景。這或許點出了圖書市集受歡迎的原因之一,它讓讀書這件事和生活聯繫更緊密、和城市貼得更近,讓閱讀從一個人的事生發出更多的社交屬性。

  相比大型書展,圖書市集的規模往往小得多。在公園、河畔、街區乃至圖書公司的倉庫,都可以擺攤。攤位自然也不大,這就決定了攤主——出版人或書店人帶到市集上的書不會太多。那麼,如何選對書?這就要求攤主摸清不同市集的調性乃至不同城市讀者的興趣,匹配最容易出彩的圖書。相比出版集團圖書的齊整亮相,小而美的出版品牌更適合成為市集的主角。不管是品種數量還是復本數量,每個攤位上的書都是有限的,對擺攤人和逛集人而言,是一種眼光與品位的雙向考驗。在一對一、面對面的接觸中,遇到知音、聽到建議、得到新知,同樣是雙向的。難怪奔波于各地“擺攤”的編輯們要感慨:累,但快樂。

  人們有了交換、交易的需求,才有了市集。蘇州河畔的櫻花谷舊書市集在上海是今年首創,不過,它並不是憑空而來。靈感來自連續兩年在上海書展亮相的“淘書樂”區域。書展上,以舊書為主的“淘書樂”展位前總是人頭攢動,大受歡迎。在“淘書樂”基礎上誕生的舊書市集,主打的就是“淘書”的樂趣。不少上海市民反映,文廟舊書市集關了以後,市區能淘舊書的地方少了,現在的舊書市集既可以吸引遊客,又方便市民“淘淘寶”。有從國外歸來的讀者感慨説,就像巴黎塞納河畔一個個綠皮箱舊書攤成為一道流動的風景線,希望蘇州河畔的圖書市集也能漸成氣候。

  書是商品,也是精神産品。有人説,在所有生意中,可能唯有買書人不是被稱為顧客,而是叫作“讀者”。而對擺攤的人來説,“售完”自然是最開心、最有成就感的。特別是當市集上擺的是書時,這意味著具體的讀者對做書人的“生産”的肯定,意味著讀者對一家書店選擇的肯定。正如連續兩年舉辦的美好書店節承辦方所言,之所以要辦這個由書店組成的市集,是希望讓每一家書店展露出自己最具特色的部分,讓更多人通過市集認識它們,從而有可能在之後回流到書店。

  上海有家叫樂開的小書店,店主蝸牛是一位資深擺攤愛好者。擺書攤,是樂開書店從2016年開始的嘗試。2018年,蝸牛一家開著書車從上海出發,一路向西向北行進,沿途擺攤。這段經歷被紀錄片《但是還有書籍》記錄了下來。為什麼對擺攤“上癮”?蝸牛説,擺攤可以接觸到平時難以遇到的讀者,更真切地體會到把閱讀帶給別人的快樂。因此,即便現在書店經營穩定,樂開仍然活躍在各地的圖書市集上,用蝸牛的話來説,書籍會讓人變得柔軟,也能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不是在擺攤,就是在去擺攤的路上”,有圖書編輯這樣調侃自己。因為盼望人與人面對面的交流,人與書不期而遇的驚喜。在一個個書攤背後的笑臉裏,在一句句專業的推薦與介紹中,看到熱愛,得到慰藉。程 流

[責任編輯: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