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從挖掘精神內涵入手,激活傳統節日當代價值

2023-11-30 08:43:00
來源:文匯報
字號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

  傳統節日,凝結著世世代代的文化記憶和情感認同,是中華民族的精神符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今天,如何進一步深入挖掘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豐富傳統節日的時代表達,尤其是讓年輕一代的“DNA動起來”,有助於我們更加堅定文化自信。

  為此,我們今起推出“中國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與時代表達”系列圓桌談,與來自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業界人士共同探討這一話題。

  ——編者

  嘉賓:

   葉舒憲 上海交通大學人文社科資深教授、曾任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

  鄭土有 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

  劉大先 中國社科院民族文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作協文學理論批評委員會副主任

  主持:邵 嶺 本報記者

  傳統節日是千百年來民眾自發進行的有效選擇

  主持人:毋庸諱言,傳統節日在今天發生了變化。比如人們往往覺得節味淡了,活動少了,習俗丟了,尤其是在年輕的群體當中,似乎沒那麼有吸引力了。各位怎麼看待這個現象?

  劉大先:今天談的傳統節日,我想應該做一個範圍的界定,是前現代時期、與普通民眾的生計和生活方式密切相關、順應自然節律而形成的那些節日,比如説春節、清明、端午、中秋。

  有一個現象很能説明這一點。今天我們依然能夠看到,進入到11月份以後,南方的許多少數民族都陸續開始過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年節了。去年一年我在四川綿陽北川羌族自治縣挂職,11月13號是農曆十月初一,羌族過羌年的日子,11月20號那天,彝族正好在過彝年。苗族的苗年、侗族的侗年也大致要到了。從由北向南的地理上來看,這些節日的時間大致都在農曆的10月到11月之間,是收穫的季節,農忙結束之後,大家進行豐收後的慶典,祭祀神靈,祈禱福佑,親友相聚歡宴。節日的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勞作過程當中的間歇,一個緩解與休息的時間,在間歇當中,人們舉行各種各樣的儀式、歌舞、聚餐,實際上形成了涂爾幹所説的“集體歡騰”。

  再比如蒙古族的那達慕,一般是農曆六月初四之後,這是水草豐茂的夏季,牧民人歡馬騰的季節,人們才有精力聚會歡慶宴飲,而不是在風雪交加的秋冬季節。

  所以,文化有著最現實的源起,傳統節日的發生一定有一個具體的歷史的根源,跟它們所産生地方人們的生産生活密切相關,與勞作和休憩相互調諧的生活節奏緊密相關。在過節時,人們從生理到心理上得到調節、鬆弛,積蓄了身體、情感和精神能量,以便於進行到下一次的再生産當中。因此,在農耕時代,或者説在農耕主導生活節奏的地區,節日具有消費性和生産性的雙重內涵,屬於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

  到了現在,我們必須要認識到一點,春耕夏長秋收冬藏的那種自然節律,在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對很多人的生活發生的影響日益減小。傳統節日的功能,也就必然隨著生活本身的變化發生變化,有一些功能確實淡化了。

  鄭土有:大先説的我非常同意。傳統節日是千百年來民眾在長期的生存活動中,為了適應天時地利等等各種自然環境和條件,而進行的非常有效的選擇,從它的産生來説是有價值、有意義的。

  即便到了今天,如果我們離開城市,去往廣大中小城鎮以及鄉村地區,會發現當地民眾仍然有滋有味地在過節。我曾經連續五六年在春節期間去河南的鶴壁浚縣,那裏正月裏有一個大丕山的古廟會,是華北地區四大廟會之一,據説每年參加人數都在四五十萬。今年我又去了廣東的潮汕地區,每個鄉鎮每個村落在元宵期間都有大量的活動,也是人山人海。同樣的,在陜西的農村地區,春節期間社火表演也是紅紅火火,除了少量由政府組織,絕大多數都是民眾自發的。

  主持人:專家們剛才所説的其實説明瞭兩點。其一,傳統節日與農耕生活有很大的關係,是應農時而産生的,因此,判斷是不是節味淡了、活動少了、習俗丟了,有一個觀察角度的問題,並不能一概而論;其二,即便到了今天,傳統節日依然有頑強的生命力,我們應該對它們在民間的號召力抱有信心。

  鄭土有:是的,經過長期的傳承,很多的民族精神已經濃縮在了傳統節日之中,滲入了老百姓的血脈當中,也許平時感覺不到,但是非常容易被激發出來。

  與此同時,從歷史沿革的角度來看,傳統節日從來不是固化的,而是一個發展的概念,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變化發展,具有自我更新的能力。

  葉舒憲:傳統節日的自我更新與時俱進,一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端午節。

  端午節起初是在季節轉換之際的防疫節日,我們目前知道的很多端午節的習俗,包括劃龍舟、挂菖蒲、雄黃酒、放王爺船、蘭湯沐浴等,都是為了送走瘟神——也就是避免瘟疫流行而設計的。到了六朝以後,端午節才成為一個紀念屈原的節日。不僅紀念屈原,還包括伍子胥和曹娥等。

  而到了科學昌明的時代,老百姓對於瘟疫有了正確的認知,端午就成了“粽子節”。這其實也是歷史變遷導致的文化和記憶斷裂。

  鄭土有:我順著葉老師的思路講,類似的例子還有清明和七夕。清明節發展到後來,就是把上巳節、寒食節的內容融在了一起;七夕節最早是乞巧之意,然後又跟牛郎織女的傳説混合在了一起。這就是傳統節日非常突出的一個特點,即有一個從單一到複雜的過程,在這個過程當中,傳統節日完成了各種文化要素的積累和沉澱,從而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

  與此同時,在傳統節日的發展沿革中,還有一個特點,叫萬變不離其宗。比如宋代的時候,到了春節,人們把祝福寫在紙上送到對方家門口,叫投帖;到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大家會互相寄賀年明信片;現在演變成了發微信拜年。形式變了,但是祝福的核心沒有變。而那個沒有變的核心,實際上也是我們今天這個時代仍然需要傳統節日的原因。因為構建和諧社會需要各種載體,而傳統節日在這方面能夠起到很好的作用。

  比如春節期間拜年、發壓歲錢的習俗,內含著敬老愛幼的核心;節日裏走親訪友互贈禮物,就能夠密切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包括社火、舞龍舞獅,都會使社區之間的人際關係得到緩和改善。

  發揮傳統節日的當代價值,須同時“向內”和“向外”

  主持人:鄭老師把我們的話題引到了下一個階段:傳統節日的當代價值。

  劉大先:關於這一點,我可以補充一些我的觀察。仍然以北川羌族自治縣為例,儘管地處西南偏遠山區,儘管農業還是佔據了很大比例,但由於人口、技術、資訊的流動,人們的生活顯然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一方面,今日的羌年依然具有親友之間歡聚、分享勞動果實這樣的原初功能,就像鄭老師説的,這是一個基礎內核。但是更重要的是,通過把原來的羌年活動進行現代化背景下的文化創意式改造後,有意地加入了一些新創編的歌舞歌曲,和釋比的表演性儀式。釋比就是類似于彝族的畢摩,或者漢族某些地方文化中的道公與端公那樣的角色。這個過程中許多原先的形式就發生了變化,那些新創的表演,已經逐漸剝離出了原來的神聖性與信仰內涵,更多的是作為文化符號,提供給外來遊客觀賞。原先比如説祭祀過後,親友鄉鄰們要吃宴席,大家一起來分享食物,主要是族群內部的行為。現在會跟外來的遊客一起分享,並且給這種分享又賦予了一種文化上的意義,展現了羌族是一個特別有分享意識的民族。

  也就是説,羌年在今天更多的是作為一種鄉村振興、文化旅遊開發的展演項目了。對於這種現象,不能説它就扭曲了傳統,因為原族群的人們同樣能在這個節日中感受到集體的氛圍和快樂,而同時它通過一些文化符號的抽繹,把它的符號價值轉化成具有流通價值和交換價值的文化産品。這樣一來,本來是地方性、族群性的節日,實際上就擴大為其他地方、其他人群能共用的節日了。

  這種共用和擴大的過程,也不是今天這個時代才發生的變化。任何一個族群性的、地方性的節日,如果想在歷史進程中依然具有傳承的活力,就需要在文化傳播、文化接觸的過程當中,保持自身精神文化內核的同時,不斷把自己的邊界擴大,成為其他不是本地的、本族的人也能共用的文化産品。這個時候它才能具有活力,能夠繼續傳承下去,而不是成為一種博物館式的存在。我把這個過程概括為“向內轉”的自覺與“向外轉”的共用相結合——向內轉,挖掘其精神文化內涵;向外轉,擴大推廣給更多的受眾。這可能是傳統節日有效地發揮出其當代價值的途徑。

  葉舒憲:挖掘傳統節日的精神文化內涵,這一點非常重要。我可以從一個事情切入。明年春節的放假安排大家都注意到了,初一到初八。現在大家把這段時間統稱為春節長假,實際上這期間每一天都是不同的節日。比如根據《荊楚歲時記》,正月初七為人日,要登高賦詩。這不就是古人的詩歌節嗎?所以《全唐詩》裏有那麼多以《人日》為標題的詩。

  為什麼我要説這個呢?這些年,通過法定假日的形式,至少在春節、清明、端午和中秋,人們有了一定的閒暇時間。但是如果沒有一些精神性的內容充實進去,大家就是休閒玩樂一番而已。所以我們會有一種感覺,尤其是在城市裏,傳統節日就簡化成了吃的節日。民俗飲食當然是必要和必須的,但是如果缺失了精神的引領和提升,那是對傳統節日文化資源的極大浪費。比如是不是可以恢復人日禮俗之登高賦詩,和我們的詩詞傳統對接起來,把正月七日為人日典禮化、儀式化,就能帶來許多充實而有益的精神內容,在某種意義上增加節日生活的正能量和積極導向,給正月從初一到十五之間增添精彩內容。從初七的賦詩到十五的猜燈謎,就完整串聯成為一個培育詩意和啟迪智力的新春節。

  主持人:的確,激活傳統節日的當代生命力,放假是第一步,但同時也需要很多內容來充實人們的假日生活。

  正如幾位專家所言,因為傳統節日的源起與農時息息相關,所以在今天,當整個社會都在加速城市化進程的時候,如何讓城市裏的年輕人産生對傳統節日的親近感,讓傳統節日更多地進入城市生活,關係到傳統節日在未來的延續與發展。關於這方面的話題,我們將在下一期的圓桌論壇與大家繼續討論。

[責任編輯: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