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古城周邊新發現疑似水壩近20處
良渚古城周邊新發現疑似水壩近20處【國家文物局通報良渚古城及水利系統遺址、江蘇常州寺墩遺址等4項考古最新進展】
11月29日,國家文物局在京召開新聞發佈會,介紹“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通報了浙江杭州良渚古城及水利系統遺址、江蘇常州寺墩遺址、湖北沙洋城河遺址、南島語族起源與擴散研究4項考古最新進展。
記者從國家文物局獲悉,此次發佈聚焦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是“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長江下游區域文明模式研究、長江中游文明進程研究(新石器時代)、南島語族起源與擴散研究項目的重要研究成果。
關注 1
良渚古城及水利系統遺址考古取得新突破
良渚古城遺址位於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在“考古中國”重大項目的支援下,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持續開展良渚遺址核心區聚落考古和週邊水利系統研究,近年來取得了新突破。
良渚文化一般分為早、中、晚三期。良渚文化早期階段,通過對北村、南王廟等遺址調查發掘,以及瑤山週邊等聚落結構新線索的分析,建立了前古城時代良渚遺址群聚落分佈的新認識。北村遺址位於莫角山以南3公里,面積8萬平方米,分南北兩部分,主體堆積屬良渚文化早期偏早階段。
考古專家介紹,女性墓葬M106齣土隨葬品70件,包括玉蟬、龍首鐲、鏤孔獸面紋冠狀器、璜串等重要玉器,是同時期的一座高等級墓葬。良渚中期階段,在良渚古城周邊新發現疑似水壩近20處,其中7處的碳十四年代皆距今約5000年,與已經公佈的11處水壩以及莫角山、反山開始營建的時間相同。塘山以北的石嶺頭、羊後山等壩體,及其附近的勞家頭、高山上等土臺的發掘,證實塘山長堤上游存在複雜的高壩結構,可能起到西水東調的功能。遙感和GIS分析顯示,基於大遮山南側西中-窯山,勞家頭-鳳山兩條南北長壟的構建,在塘山南側形成兩級庫區,與良渚古城緊密連接。這些發現補充了對良渚中期週邊水利系統及良渚古城結構的認識。
上述發現表明,良渚遺址群經歷了利用山前地貌建設散點式聚落,到規劃建造水利系統、莫角山和反山,再到構築帶有城墻、外郭的良渚古城等三個發展階段。近年來考古新發現和研究成果反映了良渚人群的聚落管理和城市營建理念、信仰體系不斷成熟,顯示出良渚文化在我國新石器時代文明起源過程中的重要意義。
關注 2
寺墩遺址發現石砌遺跡表明曾有大型建築
寺墩遺址位於江蘇省常州市天寧區,年代距今約5500-4500年。遺址以一處橢圓形土墩為中心,周圍分佈十余處小型臺地,週邊有雙重水系環繞,總面積約為150萬平方米。在“考古中國”重大項目的支援下,2019年以來,南京博物院持續開展寺墩遺址考古工作,取得了重要成果。
寺墩遺址崧澤文化遺存分佈于墩北和墩東臺地,面積約1.5萬平方米,已發現墓葬區、幹欄式建築、水井等遺存。其中墓葬共40座,位於墩北臺地北部與西部,北部墓葬等級較高,隨葬器物多在30件左右,出土璜等玉器。幹欄式建築位於墩北臺地東緣,東西長近30米,南北寬約10米,由立柱、橫木、植物莖稈鋪面組合而成。水井位於墩東臺地,井內出土6件漆彩陶壺,以紅、黃、黑三彩繪製的編織紋卷尾鳥形象陶壺最為精美。
良渚文化時期,寺墩遺址已形成以圓形土墩、周圍臺地和雙重水系環繞的聚落形態。土墩底部由青灰色“草包泥”堆築而成,北坡發現一處石砌遺跡,可能做排水或護坡之用,墩頂發現多條紅燒土基槽,表明曾有大型建築;墩體北側發現多處良渚文化建築基址及灶、水井等生活遺跡。墩東臺地位於內圈水系外側,面積約5000平方米,分佈有兩處良渚文化貴族墓地,曾出土大量玉器,在臺地南界的G17中,出土有“日月山”形式刻畫符號的大口缸殘片,這是長江下游良渚文化與海岱地區存在密切文化聯繫的證據。
考古專家表示,寺墩遺址呈現出崧澤文化晚期向良渚文化時期的文化形態和聚落佈局的變遷,生動反映了太湖地區的史前社會複雜化進程。
關注 3
城河遺址水壩可能用於攔截城河支流水資源
城河遺址位於湖北省沙洋縣後港鎮,地處漢江西側、長湖北岸,面積約70萬平方米,是新石器時代屈家嶺-石家河文化的一處重要城址,年代距今約5100-4500年。在“考古中國”重大項目的支援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等單位聯合在城河遺址北部、西部、王家塝地點開展了系統考古工作,取得重要收穫。
在城河遺址城外鄧關臺等地點發現了屈家嶺文化時期人工堆築的水壩遺跡,初步探明遺跡橫跨城河支流河谷,南北長260米,西最寬處為39米,地面可見最大高度為6.5米,可能用於攔截城河支流水資源,從而在水壩北部區域形成蓄水區;水資源可借助北部崗地的人工溝進入城內,實現城內旱季供水、澇季排水功能。
在城內西部區域發現年代不晚于屈家嶺文化時期的人工堆積,與城垣、水壩的堆積結構、性狀相似,其東西兩側還有平行的大型壕溝,不排除為早期城垣的可能性。
城外北部的王家塝墓地是迄今為止發現的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屈家嶺文化墓地,考古工作表明,古人先在此平整土地、營建墓地,並舉行儀式活動,最終墓地南部逐漸演變為生産生活場所。同時,揭露出各類形式的獨木棺墓、“一棺獨享”的大墓、棺槨齊備的小型墓葬、小型合葬墓等墓葬形制,併發現墓葬中不同部位的置鉞現象,為屈家嶺文化葬儀提供了新認識。
據介紹,城河遺址反映了屈家嶺文化人群通過建造一系列水利設施,調控古城用水的水資源管理模式,展現了長江中游新石器時代古人對自然的認知和改造。同時,王家塝墓地多種形制的墓葬反映了屈家嶺文化社群結構的複雜性和社會分化現象,提供了探討長江中游新石器時代文明進程的新證據。
關注 4
考古人員發現目前我國東南沿海島嶼最早水稻遺存
2021年南島語族起源與擴散研究納入“考古中國”重大項目,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福建省考古研究院、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單位合作,以中國東南沿海地區史前文化發展研究為核心,積極探尋南島語族起源的線索,目前已取得重要進展。
東南沿海是我國史前時代先民面向海洋、利用海洋資源的重要地區,也是探索南島語族起源與擴散問題的重點地區。項目啟動後,已系統發掘了浙江井頭山遺址,福建平潭島西營、殼丘頭、東花丘和龜山遺址,海南灣仔頭和內角等遺址,初步構建了東南沿海與島嶼地區距今約8300-3000年的時空框架和社會結構。
距今約8300-7800年的井頭山遺址是我國目前發現年代最早的海岸貝丘遺址,豐富的泥蚶、海螺、牡蠣、海魚脊椎骨等遺物,提供了古人開發海洋資源的直接證據。距今約7300-6500年的西營遺址為一處小型聚落,人骨分析顯示出生活在這裡的族群與中國南方、東南亞族群有較近的遺傳關係。殼丘頭遺址屬中型聚落,距今約6500-5000年,遺址內居住區、餐食加工區、手工業區、垃圾傾倒區等功能分區清晰,文化面貌顯示出臺灣海峽兩岸存在文化關聯。西營遺址、殼丘頭遺址還發現了目前我國東南沿海島嶼最早的水稻遺存。
東花丘遺址和龜山遺址距今約4000-3200年,其聚落等級高、規模大,儀式區、公共活動區、生活區合理佈局,表明這一階段沿海史前人群社會組織形態、生存模式以及手工業技術水準、精神世界表達均顯示出新的文明程度。灣仔頭和內角兩處遺址年代距今約5000-3000年,出土陶器的陶色與紋飾表現出與菲律賓迄今發現年代最早(距今約4200-4000年)的陶器存在相似之處。
考古專家認為,上述研究深化了對我國東南沿海地區史前人群利用海洋資源以及史前農業文化向東南亞島嶼地區擴散歷程的認識,為探索南島語族起源與擴散提供了重要線索,是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演進格局的重要實證。
新京報記者 張建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