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藝術世界裏的仙山
作者:劉化宇(南通大學藝術學院教授)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在古人眼中,似乎高山、名山都曾是神仙的居處。為何如此?據民俗學家解釋,這種認為天神居住在大山頂端的思維,是普遍存在於世界各地的一種原始神話思維。
在希臘神話中,天神宙斯就住在奧林匹斯山上。我國周朝先民也認為,天神居住在他們那裏最高的山——嵩山之上,“嵩高維岳,峻極於天”。高山也是人與天溝通的媒介。泰山就是一座溝通天人之山,歷代帝王往往要去泰山封禪,祭祀天神。
後來,高山逐漸失去了神秘感,天神在人們居住地附近的高山上無處藏身,就跑到了須彌山、崑崙山這類人們似乎遙不可及的地方。再後來,這些神話不斷破滅。神仙就集體搬到了天上居住,至少那裏古人還沒有能力探索。
明代文伯仁的《方壺圖》(局部)中,仙山方壺仿佛浮起于萬頃波濤之間。
“五嶽尋仙不辭遠”,古人很早就開始了尋仙訪道的歷程。《史記》記載,戰國時君王就孜孜不倦地遣人探求“蓬萊、方丈、瀛洲”三神山,而崑崙山則是《山海經》重點描述的神仙居所。《列子》中將“方丈”改稱“方壺”,説“渤海之東,不知其幾億萬里,有大壑焉……其中有五山焉:一曰岱輿,二曰員嶠,三曰方壺,四曰瀛洲,五曰蓬萊”。古人尋仙的步伐似乎從未停止。他們認為在崑崙、蓬萊、方壺這些充滿仙氣的名字背後,有一個神秘而美好的神仙世界。
在古代神話中,崑崙山可以説是最著名的神山之一。由崑崙山及西王母衍生出的一系列神話,奠定了後世的神話世界及神仙譜係。崑崙山也成為古代帝王求見仙人、祈求長生的仙山。
在西漢劉向著的《列仙傳》中,幾乎每一位仙人都背靠大山而與人類發生聯繫。傳説神農時期的雨師赤松子“往往至崑崙山上,常止西王母石室中,隨風與上下”;堯帝時隱士方回“隱于五柞山中”;乘白鶴而來後登仙而去的王子喬,也曾被道士浮丘公接到嵩山上修煉了三十餘年。
從三國到隋唐,道士將人間名山附會上神仙傳説,形成洞天福地的説法。人們更加相信仙山的存在。
《初學記》記載《世説》中説:
嵩高山北有大穴。晉時有人誤墮穴中,見二人圍棋。有一杯白飲,與墮者飲,氣力十倍。棋者曰:“汝欲停此否?”墮者曰:“不願停。”棋者曰:“從此西行有天井,其中有蛟龍,但投身入井,自當出。若餓,取井中物食之。”墮者如言,可半年,乃出蜀中。因入洛,問張華。華曰:“此仙館。夫所飲者玉漿耳,所食者龍肉石髓也。”
在這則故事中,普通人無意間掉入山穴,恰好實現了見仙人、飲瓊漿的夢想。這既證實了高山是神仙在人間的洞府的想像,又表現出仙人的飲食是不凡的。
在文人墨客的詩文中和丹青妙手的畫作裏,人們充分發揮想像,描繪仙山的模樣。
魏晉時期遊仙文學興盛。曹操在遊仙詩裏,將泰山、華陰山、君山、崑崙山等地作為他開啟遊仙暢想的地方。在三曹的遊仙詩中,雖然也有些尋仙訪道的意味,但很明顯,希求長生已經不是作者遊仙的重要目標,咏懷抒情才是作者的主要訴求。如曹植《仙人篇》:“驅風遊四海,東過王母廬。俯觀五嶽間,人生如寄居。”作者現實中的苦悶在幻想中的神仙世界裏得到了宣泄。
“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忽聞海外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在古代藝術家那裏,“雲”“海”“煙”成為營造仙山意境必不可少的元素。
漢代的博山爐就是一種和蓬萊仙境有關的器物,寄寓著人們對仙境的想像。除了表面有雲氣圖、獸面紋等,博山爐還通過氤氳的香氣營造似真似幻的仙境之感。
而在文伯仁的《方壺圖》中,畫家將仙山畫得極小,在畫面正中被雲霧所包裹,而迤邐的雲氣則綿延不絕,在遠處似乎形成龍的形狀。
相較于虛無縹緲的海外仙山,名山與洞天福地似乎讓人們更感親切。《西遊記》中東勝神洲傲來國花果山水簾洞上就寫著這樣一副對聯:“花果山福地,水簾洞洞天。”這顯然是作者模倣道教名山而為美猴王虛構的理想居所。
傳為五代董源所畫的《洞天山堂》就描繪了洞天福地的情景。畫中橋上站有三人,其中二人頭戴幞頭,似為迎客而來。殿宇高聳,其上雲霧繚繞,雲霧與山嶺交界處,可見大小不一的洞口。洞口透光,符合道教將名山洞穴視為仙宮靈府,內有日月光照的觀念。
明代鄭重的《倣王蒙葛洪移居圖》描繪了尋仙訪道的場景。葛洪是道教代表人物,畫中葛洪與妻子騎牛前進,旁有童僕捧鵝背瓢,羊犬隨行。曲折的山徑越過層疊的山巒通向道觀,表現出畫中人對仙道的追求。
大名鼎鼎的《千里江山圖》,據説畫的就是當時道教第一仙山廬山。自謝靈運開始,廬山便有人文聖山之稱。而東晉陶淵明辭官後歸隱家鄉廬山,寫下名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更是讓廬山成為文人心中的歸隱聖地。
少年天才王希孟是臨川(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人,廬山就是他家鄉的名山。他為宋徽宗繪製的這幅長卷中有白鶴觀、寺院、煉丹臺,還有象徵可與上天溝通的最高峰。
值得注意的是,他用的材料十分考究,綠(孔雀石),青(藍銅礦、青金石)、紅(硃砂)、黃(雌黃、赭石)、白(硨磲貝)等,不僅是礦物材料,還是道教修煉仙丹的材料。這些歷經千年不褪色的材料裏,蘊含著古人追求長生不老的秘密。這些難以獲取的材料也只有皇家才能承擔得起。當然,這些五光十色的礦物質中也蘊含著毒素。有學者認為,在長期研磨中,王希孟頻繁接觸這些礦物質,身體中毒素的積累,或許是最終導致他英年早逝的原因。
投射著古人仙道想像的仙山詩畫,煥發出古代藝術家超凡的想像力,編織起充滿了神奇魅力的山水世界,繪聚著藝術家精湛的技藝,千百年後依然具有打動人心的力量。
《光明日報》(2023年11月29日 1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