譜寫江河文明互鑒新篇章——來自2023長江文化南京論壇的聲音
光明日報見習記者 李健 光明日報記者 蘇雁
11月24日至25日,2023長江文化南京論壇在江蘇省南京市舉辦。本次論壇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新華通訊社、江蘇省委宣傳部、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近400位中外專家學者齊聚揚子江畔,聚焦“河流匯聚可持續未來”主題,共論大河可持續發展之道。
“大型都邑性城址和權貴階層大墓的出現、社會分化顯著,形成了金字塔式的社會結構,進入邦國文明階段。良渚成為中華文明五千年曆史最有力的實證。”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首席專家王巍介紹,長江下游地區文明化進程經歷了萬年奠基、八千年起源、六千年加速、五千多年進入等階段。
為加強文化遺産保護傳承,我國于2021年底正式啟動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2023年印發《長江文化保護傳承弘揚規劃》,長江流域各城市在推動文物和文化遺産保護方面做出了大量的探索。
“河流如同流動的道路與文化,不同文明就是對不同河流水生態的適應,世界上每條大江大河都創造了其特定的生物和文化多樣性。”全球水博物館聯盟聯合創始人和負責人艾瑞貝托·尤裏斯呼籲各地積極投身水文化發掘工作,有針對性地參與水博物館建設,更好地展示、傳播江河與城市、文化的淵源故事。
“中國在頂層規劃、空間佈局進行了實踐,取得了顯著的治理成效,形成了理論、制度和實踐‘三駕馬車’。”中國工程院院士、河海大學黨委書記唐洪武認為,面對全球變化帶來的新老水問題,中國政府從人類文明永續發展的高度,推出了一系列重大舉措,為全球的江河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提供了重要方案。數據顯示,長江流域優Ⅲ水質斷面比例已從2015年的81.8%提高到2022年的98.1%;2022年,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監測到魚類193種,比2020年增加25種。生態向好的同時,長江黃金水道持續為國內國際雙迴圈供血充能。
“河流是區域合作的催化劑,是連接不同時代和文化之間的橋梁。”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助理總幹事加布里拉·拉莫斯在視頻致辭中説,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已將河流相關問題列為優先事項,不斷推進大江大河流域國家和地區的文明交流和可持續發展。
《光明日報》(2023年11月28日 0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