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讓工業遺産成為文旅新地標

2023-11-13 09:29:00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曾經廢棄的礦區遺址,變為綠意盎然的生態旅遊區;昔日的舊廠房,如今已是時尚的文創聚集地;你可以走進企業,親眼見證鋼鐵如何煉成,也可以走進一座小鎮,感受空氣中瀰漫的巧克力的香甜……今天,工業旅遊已經進入大眾視野,將先進的現代生産科技、悠久的工業發展歷史呈現給更多人。

  近日,文化和旅遊部發佈了北京市798藝術區等69家國家工業旅遊示範基地,為我國工業旅遊發展樹立了“樣板”。這些入選單位,不僅包括各行各業的優秀企業,也包括展示工業文化的博物館、藝術街區、主題小鎮,更包括經歷了轉型更新的老工業遺址。文旅産業的賦能,讓原本冰冷的工業遺産重新散發文化與生活的氣息,也為一座城市帶來新的生機活力。

  1.産業轉型:老工業基地煥發新生機

  深秋時節,在安徽省馬鞍山市,遊客們陸續走進馬鋼“綠色鋼鐵”主題園區,綠色的遊客步道清晰醒目,景致錯落的“花園式工廠”一改人們對製造業高污染的傳統認知。“我們在園區打造了多個主題的旅遊線路,遊客可以了解古代冶煉鍛造技術、馬鋼的歷史傳統,也可以直觀感受烏黑的礦石如何經過一道道工序最後成為鋼鐵製品。”馬鋼集團行政事務中心廠容綠化室主任龐湃告訴記者。

  這個伴隨了新中國工業成長歷程、曾經創造了無數輝煌成就的鋼鐵廠,如今在工業旅遊發展中,以新姿態矗立在人們面前,繼續講述鋼鐵背後的故事。“現在幾座高爐的火種,都來自最初的9號高爐,象徵著馬鋼精神的代代傳承。”龐湃説道。

  工業遺存,往往承載著一座城市工業發展的記憶。很多像馬鋼一樣的老工業基地,既是我國工業發展歷史的縮影,也是我國産業轉型的見證。

  河北唐山的啟新1889水泥工業旅遊區,曾經是中國第一座水泥廠,歷經百年後,代表各時代水泥工業特色的建築物、構築物和水泥生産基本工藝流程得到完整保留,工業旅遊為這些遺存的保護和活化利用提供了助力;在瀋陽的沈飛航空博覽園,我國航空業發展脈絡清晰可見;在大慶鐵人王進喜紀念館,影響過一代人的英雄精神得到傳承和弘揚。

  在內蒙古鄂爾多斯準格爾旗,準能礦山生態旅遊區的巨大露天煤礦令無數遊客感到震撼。“這裡的地質奇跡、礦業遺跡、優良的生態景觀和新打造的多個文化平臺,都是吸引遊客的獨特優勢。”談到這個生態旅遊區項目,準能集團環境保護部副主任王瑜介紹道。

  “開發工業旅遊給老工業基地和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帶來新的契機,既能給當地帶來消費,也可以帶來投資和新的就業空間。”北京交通大學現代旅遊研究院院長張輝表示,很多資源枯竭型城市擁有大量工業遺産,成為等待挖掘的工業旅遊富礦,這將是其面對經濟結構轉型發展的機遇和突破口。不少進入衰退期的傳統製造業、工礦業因旅遊而“復興”,成為城市新名片。

  2.技藝傳承:凸顯工業文化獨特魅力

  “十八街麻花仍是記憶中的味道,看著這些老照片真是感慨良多。”在天津的桂發祥十八街麻花文化館,一位老先生不住地感嘆。在老天津人眼中,十八街麻花不僅是傳統美食,更與天津的歷史和民俗文化密不可分。

  在這座古色古香的文化館中,十八街麻花的百年曆史、秘籍技藝、經營之道得到充分展示。工作人員介紹,為了深度挖掘傳統飲食文化、還原歷史場景,建館之初邀請了多位歷史學家、民俗學家、收藏愛好者參與指導建設,一些市民還主動提供了十八街老店的照片、講述了十八街老店的歷史和百姓生活的小故事。

  如今,不少企業加入發展工業旅遊新賽道,開放參觀展覽,推出遊客體驗項目。此次入選工業旅遊示範基地的企業,涉及酒業、茶葉、食品、紡織品等多個行業,遊客在旅遊過程中可以深入了解産品生産工藝、企業文化,增強對品牌的信任度。如在北京二鍋頭酒博物館,遊客可以在高景炎大師傳習所親身體驗用甑桶釀製二鍋頭酒,感受將發酵好的糧食出缸、裝甑、蒸餾、摘酒花、測酒度、品嘗新酒、封壇窖藏等過程。在四川南充的六合絲綢博覽園,遊客可參觀20世紀初創辦絲廠時建造的六合院,也可以親自動手調色、浸染、漂洗、碾布,感受百年絲綢文化。

  除了開放生産線參觀、建設博物館和文化園區等展示形式外,工業旅遊也與特色小鎮建設結合起來,助力特色小鎮産業升級和文化架構。瀰漫著香甜氣息的歌斐頌巧克力小鎮,擁有高原水鄉風光的鶴慶新華銀器小鎮,由軍工廠遺址改擴建而來的809文化小鎮,帶來不同風格特色的旅途體驗。

  “工業旅遊背後,既有百年傳承的技藝,也有深刻的文化烙印。”工信部工業文化發展中心工業遺産研究所所長周嵐表示,“企業探索工業和文旅融合之路,不僅能充分展現行業技術成果、企業特色文化,也提升了産品的附加值,擴大了産品的影響力,使工業旅遊成為其新經濟增長點。”

  3.創新發展:進一步豐富工業旅遊內涵

  在河北邯鄲的磁州窯藝術街區,一批批研學團的到來讓這裡熱鬧起來。“我們在遺址博物館看到了各朝代的舊窯址,在車間近距離觀察陶瓷完整的製成過程,很多孩子還親自體驗了一下拉坯製作,大家都覺得不虛此行。”一位研學團帶隊老師王芳説。

  “我們打造了文化觀光、非遺研學、夜間休閒等不同的主題産品,除了中小學生研學外,這裡也是很多高校實習和創作基地。最受歡迎的還是這些陶瓷文創産品。”街區運營副總經理高艷玲向記者介紹。

  今天,工業旅遊已不僅僅是簡單的參觀展覽,不少工業旅遊基地正在創新探索多元業態,研學旅遊、探秘旅遊、休閒度假與工業旅遊結合起來,文創産品開發、數字技術賦能,也進一步豐富工業旅遊內涵。如在恒順醋業建設的鎮江市醋文化博物館裏,醋博文創、旅遊伴手禮達到近100種;虛擬現實等技術的運用,增強工業旅遊的體驗感、愉悅感,深受年輕人的歡迎。

  從這些案例可以看出,工業旅遊不僅提升了企業綜合效益,讓工業遺址實現了創造性價值轉化,也拓寬了旅遊的邊界,豐富了旅遊供給。然而,在當前工業旅遊發展大潮中,仍然存在産品形式單一、品牌競爭力弱、服務體系不健全等短板,如一些企業停留于參觀展覽形式,讓遊客只能“走馬觀花”。

  周嵐指出,工業旅遊是展現國家工業化成果、傳承發揚工業精神的重要窗口,我國工業門類齊全,工業發展具有相當規模,以此為依託,工業旅遊資源容量大、發展空間廣闊。通過將工業遺産與文化、創意、藝術深度融合,可以打造城市新風景點,塑造城市新形象,讓更多擁有工業文旅資源的三、四線城市不斷“出圈”,帶動當地經濟社會發展。

  深圳大學文化産業研究院教授張振鵬指出,工業旅遊産品開發設計要注入精品意識,避免簡單照搬,要注入文化、體驗、創意、科技等高附加值的現代旅遊要素,要發揮創造性,形成多樣化、差異化的業態,讓遊客深度參與其中,既把遊客“引進來”,也讓遊客“留得下”。(本報記者 魯元珍)

[責任編輯: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