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探秘千年茶鄉景邁山

2023-11-13 09:29:00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景邁山糯幹古寨。本報記者 徐鑫雨攝

  景邁山翁基古寨的布朗族婦女。本報記者 張勇攝

  唐朝茶聖陸羽《茶經》有載:“茶者,南方之嘉木也。”早在唐朝,茶便為中國人所用,因其生長在南方,而被稱為南方嘉木。中國,便成為茶樹的原鄉。

  在雲南省普洱市瀾滄拉祜族自治縣惠民鎮,120多萬株古茶樹、5片保存完好的古茶林、9個古村寨、3片分隔防護林,印證著當地世居民族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智慧,為人們繪就了一片如詩如畫的世外桃源。正是由此構成的“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項目于9月17日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5屆世界遺産委員會上被列入《世界遺産名錄》,成為中國第57項世界遺産,填補了以前世界遺産中沒有以茶為主題的文化遺産的空白。

  “人在草木間”構成了“茶”字。景邁山“山共林,林生茶,茶繞村”的景觀格局承載著林茶共生、人地和諧的生態智慧。在景邁山,人們與茶為伴,以茶為生的生活狀態得到了很好的延續,古老的景邁山至今依然保持著勃勃生機。

  景邁山是古老的。據記載,最晚于西元10世紀,布朗族先民便遷徙到景邁山,併發現、馴化、栽培茶樹,布朗族與茶的不解之緣已有千年曆史。在景邁山成片的古茶林裏,最老的古茶樹樹齡超過300年。

  景邁山也是智慧的。“景邁山古茶林的林間開墾和林下種植技術,是當地世居民族在逐漸摸索茶樹生長習性基礎上對森林環境的模擬和利用,充滿生態智慧。”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黨委副書記、世界遺産研究中心主任陳耀華説。

  走進古茶林中,仰頭可見高大喬木,低頭可見錯落的茶樹,喬木層-灌木層(茶樹主要分佈層)-草本植物層的立體群落結構顯現出來。景邁山先民一邊圍繞村落控制茶園開墾面積,一邊在古茶林週邊保留高大的森林,從而阻擋大風、霜凍和病蟲害傳播等自然災害。

  “這棵蜂神樹挂滿60多個蜂巢,便是景邁山良好生態環境的印證!”普洱景邁山古茶林保護管理局局長張丕生指著一棵偌大的蜂神樹對記者説,“蜂神樹被當作神靈,我們從不採這上面的蜂蜜。如果蜂子來得少,老人還要在樹底下招蜂魂,蜂子多則意味著布朗族人民的幸福安康。”

  景邁山還是生態的。景邁山古茶林依託自然森林,茶樹長期與多種動植物、微生物共生共存,維持了茶林生態系統的穩定。據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統計,古茶林內共記錄種子植物943種,陸生脊椎動物187種,它們的存在一方面使物種間形成相互制約的關係,另一方面成為古茶林天然的保護屏障,抵禦病蟲害的侵入。

  景邁山更是活力的。不同於人們印象中常有年輕人外流的古村寨,景邁山非常好地延續了目前的生活狀態。人們愛茶、惜茶,以茶為生。這裡有從北京讀完大學便返鄉創業的芒景村村民岩砍,也有成立合作社帶動更多村民致富的景邁山合作社代表仙貢,更有終其一生致力於茶文化傳播的雲南省省級非遺布朗族風俗禮儀傳承人蘇國文......如今景邁山申遺成功,世界上越來越多的人被這片神奇美麗的沃土所吸引。

  景邁山正在迸發新的活力。

  “我每天與茶打交道,發現茶已經成為生活的全部。景邁山承載著更多精神價值,要保護好它,傳承給下一代。”作為新一代景邁山年輕人,仙貢深有感觸。秉持著把每一棵茶樹養好,把每一餅茶做好的初心,景邁山群眾歡迎世界各地的人們來到千年茶鄉景邁山,品一杯好茶,體驗一方文化。(本報記者 徐鑫雨 張勇)

[責任編輯: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