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南通:品崇川山水 看文旅融合
泛舟千年濠河,盡享古護城河兩岸的旖旎風光;漫步五山濱江,感受江海大地的滄桑巨變;走進森林野生動物園,體驗夜公園的奇妙之旅……江蘇省南通市崇川區賡續歷史文化根脈,推進“景城一體、文旅融合”的高標準全域旅遊示範區建設,全力打造全時漫遊深度體驗。今年以來,崇川區文商旅産業融合發展態勢喜人,全區接待國內外遊客數量和旅遊綜合收入,比疫情前分別增長了35.4%和26.5%。
讓旅遊更有詩意
“到南通,必須遊一次濠河。”今年中秋國慶長假,在上海工作的王雯特地邀請朋友們到家鄉一遊。環繞崇川老城區的濠河,是國內保留最完整且位居城市中心的古護城河,是為數不多的開放式5A級景區。
“走在崇川,移步換景皆是故事,俯仰之間儘是歷史。”崇川區委書記胡擁軍説。
文旅融合,“文”是切入點,也是“靈魂”所在。崇川擁有南通這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核心資源。近年來,崇川區啟動實施“古城細胞解析工程”,致力打造融傳統建築、文化傳承、文創休閒于一體的“活態博物館”。南通天寧寺、南關帝廟巷明清住宅、金滄江故居等一批文物建築得到保護更新。
晨鐘暮鼓的唐代名剎、蜿蜒幽深的宋元街巷、花木扶疏的明清院落、風情萬種的民國建築……穿行在崇川歷史街區的老街小巷,每一步都能觸摸到歷史的脈搏。
讓風景帶動“錢景”
“白天,可以自駕觀賞珍稀野生動物;晚上,白沙灘上有精彩演出,一天時間根本玩不夠……”談及南通野生動物園之遊,新疆遊客范先生連聲説。
剛剛過去的國慶假期,南通森林野生動物園迎來超22萬人次的大客流。
南通森林野生動物園火爆出圈的背後,是崇川堅持“文旅+”戰略,用“全域崇川”的發展理唸書寫“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實踐。
崇川之美,在於水城相依、山水融合。臨江而立的狼山、軍山、劍山、黃泥山、馬鞍山人文歷史薈萃。通過岸線整治修復,五山濱江實現了生態蝶變。
與五山濱江、森林公園遙相呼應,南通森林野生動物園、森迪部落酒店、冰雪樂園、南通都市農業公園、南通奇妙農場等項目接續落地,形成城市“南北雙綠肺”。
崇川著力營造可進入、可感知、可參與、可欣賞、可消費的多元場景,一場生態資源向新業態、新場景、新消費轉化的實踐正加速推進。
讓文化走向遠方
“今年‘雙節’假期,我們舉辦了10場活動,場場爆滿,大多數人是從外地慕名趕來的。”崇川區唐閘鎮湯家巷西首,一座古色古香的院落裏,尚書院院長陳文元介紹著長假的收穫。陳文元經營書店20多年,尚書院建成以來先後獲評“江蘇十大最美書店”“江蘇最美公共文化空間”。
百餘年前,清末狀元、近代著名實業家張謇先生以崇川為“試驗田”,創造了第一座公共博物館等諸多全國第一。目前,“張謇近代民族工業文化遺存保護與傳承工程”已納入長江國家文化公園重點項目庫。其中,被吳良鏞院士稱為“近代工業遺存第一鎮”的唐閘,經過建築修繕、街景塑造、環境整治,如今成了工業文化特色鮮明、文化休閒舒適的新興旅遊目的地。
以旅遊為載體,讓文化走向遠方。崇川不斷擦亮“一山一水一人一城”四張城市名片,串聯文旅資源,推出“水韻生態遊”“鄉村田園遊”“非遺品鑒遊”“近代遺存遊”“歡樂親子遊”等多條精品遊線,新線路、新玩法令人目不暇接。
600多年前,明代政治家劉伯溫欣然題寫“崇川福地”的金字牌匾。如今,“福地崇川 如你所願”,已成為崇川深入人心的文旅品牌。 (本報記者 蘇雁 本報通訊員 許應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