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如此美好的中國色彩

2023-10-05 16:37:00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讀書者説】

  近年來,中國傳統色彩從歷史與生活的隱匿處慢慢重現於世人面前,人們突然發現,隨著中華文明同步生長,作為中華文明重要的審美基因——滲入中華文明社會生活數千年的“中國色彩”,原來一直就存在、生長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

  中國顏色的視覺與想像之美是動人心魄的,天縹、天青、天水碧、梅子青、明綠、鴉青、鷹背、月白、東方亮、甜白、明黃、流黃、麴塵、真紅、退紅、出爐銀、醉紅、谷色等美麗色彩,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數千年來逐漸生長出來的數百種如此美好的中國色彩,成為華夏文明重要的視覺構成。

  《制色:中國人的色彩美學》一書的出版,是近年來中國傳統色彩理論與應用的重要出版之一。全書以古典色彩為線索,從《本草綱目》《天工開物》《考工記》《爾雅》《詩經》《博物志》《説文解字》等古代文獻中溯源傳統色彩的表達,廣泛蒐集古代漢語色彩詞彙,追尋色彩語言變化的痕跡,品讀中國人的色彩命名智慧。通過大量的考察、記錄、實踐,回溯中國人的色彩美學傳統,展現中國傳統色彩文化的流變與發展,增強色彩文化自信。

  視覺歷史與文化象徵的中國顏色

  《制色:中國人的色彩美學》一書的核心是中國傳統色彩。但究竟什麼是中國傳統色彩呢?中華文明有自己完整獨立的色彩體系與應用觀念,從遠古至當下綿延流長。在歷代詩詞歌賦、藝術圖像、傳統服飾、建築彩繪、民俗風物與日常生活裏,可以看到太多以色彩之名被感知到的視覺之美,它們表現出了強大的視覺存在與符號象徵性,是視覺感知中的“中國文明”“中國之美”。

  中國傳統色彩體系龐大,涉及了歷朝歷代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既存在於歷史進程中,也在當下的社會生活得以體現。不過,當下的人們對於中國傳統色彩,卻多少感覺陌生。它雖然存在於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卻沒辦法一下子看清楚它們的模樣。因此,我們需要了解作為中華文明視覺文化重要構成的中國顏色,從歷史發展與色彩觀念和美學的角度看,有幾個基礎概念極為關鍵,即天玄地黃、五色五方觀念、正色間色觀念、國家色彩象徵、等級色彩觀念。在此基礎上,生長出了屬於中國人的色彩美學。

  中國色彩最重要的觀念,是以天玄地黃為核心的五方色彩觀念,即以青、赤、黃、白、黑指代東南中西北五個方位,並進而與五行木、火、土、金、水進行有機結合,形成了方位、色彩、五行一體的基礎觀念結構。五色因此被稱為正色,同時配置了低等級綠、紅、碧、紫、流黃五間色,從而形成了正間、間色體系。色彩的歷史最早可從春秋末期、戰國初期記載百工的書籍中發現。據《周禮·冬官》的《考工記》記載,當時關於設色的工匠,有畫、繢、鐘、筐等五類。在《設色之工》的“畫繢之事”裏,描述了較多色彩,是以金、木、水、火、土的五行概念,對應詮釋色彩,天是玄色,地是黃色,其次青和白。這一大約成形于春秋戰國的整體觀念對中國此後的社會生活影響巨大。從秦朝開始,便形成以五行色彩決定國家象徵色彩的“五德終始”符號象徵方法。歷史中所謂的秦朝尚黑、漢朝尚赤、晉朝尚白、唐朝尚黃的國家色彩符號應用,所根據的都是這五行五方五色觀念。

  在色彩觀念指導下,中國的等級色彩規定使用變得越來越嚴格,等級也越見清晰。自唐朝始,黃色成了皇家專用色彩,而最為典型的則莫過於隋唐之後官員自上而下紫、緋、綠、青的九品等級色彩,黃袍、紫衣也因此成為皇權與世俗權力的代言。與此同時,在等級色彩之外,中國古代物質生活中也生長出了以文人趣味為代表的青、綠、白與水墨色彩美學,充分體現了隋唐之後中國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色彩話語。當然,民間色彩的應用是極其豐富的,在等級色彩嚴格規定使用的前提下,對那些未被規定的、數量眾多的、間色的大量使用,以及現實中對規定色彩的違規使用,都使得民間色彩應用的現實遠遠超出了我們的想像。

  關鍵是中國色彩美學並非僅存留于歷史的想像之中,它是植根于歷史發展並深深滲入日常生活之中的現實之“色”,本書試圖探討的正是中國文化傳統中視覺色彩的現實應用。

  斑斕之書:中國傳統色彩的審美溯源

  近年來,有關中國傳統色彩的著作多了起來,但這些研究與著作,大多是關於色彩研究的局部視角,是色彩歷史、觀念、語言、技術、應用、象徵與意義。《制色:中國人的色彩美學》卻有所不同,既是深厚學術的積澱,也是科學與實踐的、複雜且嚴謹的中國傳統色彩專著。

  社會生活中的色彩是非常複雜的,中國傳統色彩是歷史、觀念、語言、技術、審美、象徵、文化交流的複合産物,更是人的現實感知與應用,要討論這樣的對像是困難的。本書似乎很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作者的寫作動機與目的就在於試圖解決這一“難題”。中國色彩“難題”的破解不能僅憑學術熱情與學術想像力,是需要具備理論與實踐全面的、綜合的、具備當代意識與前瞻性的。

  本書最大的特點,就是“斑斕”,唯有“斑斕”可以形容這一傳統色彩著作。行文間隱藏的色彩斑斕,既是從文字轉換的色彩視覺體驗,也是中國色彩傳統的顯現。本書敘述力求平易,在色彩歷史的細細道來中,作者試圖讓讀者“了解色彩的奧秘與趣味性”。這不是一本板著臉的色彩著作,是從讀者出發的、有趣、神秘且兼具審美體驗的視覺之書。作者雖在序中自謙“筆者對纖維染料、顏料領域鑽研較多,領悟較深,因此本書將側重此方向説明”,但書中有關傳統色彩歷史觀念、文化交流與審美溯源的表述卻極為豐富、深刻,並將其糅合在有關染料、顏料的技術性描述中。

  本書分八個板塊,各有側重,“斑斕”更像是總攬式敘述,由此生長出來的七個板塊分別是青、赤、黃、黑、白五個正色結構,以及最重要的兩個間色綠和紫。從“斑斕”的整體敘述到七個色系的細緻展開,可以看出本書所遵循的核心內容,即歷史的、應用的中國色彩現象背後,是關於人的生命、痕跡、價值,還有某種“不完滿”,對過去的中國色彩“現象”研究,其目的不在過去,而是“當下”及“未來”的色彩應用。在作者看來,“古人用生命走過的色彩痕跡,必有其價值。不完滿的部分,有時候可以用科技的力量去改造,以適合現代人應用於生活之中。了解過去,並不是要回到過去,而是讓向前的力量,更有信心,有踏實感”。作用於色彩的科技力量,是隨著歷史進程不斷發生變化的,試圖重新找到過去的色彩傳統技術並指導當下的色彩生産,必然涉及色彩技術(科技)問題,即傳統色彩技術的缺失以及由此帶來的“不完滿”。本書是不斷重現中國色彩“痕跡”並試圖揭示中國色彩“真相”的復調式寫作,作者清晰、老到的敘事手法由此可見一斑。《制色:中國人的色彩美學》是清晰可見的比較式寫作,這是典型的“曾啟雄式”講述色彩的敘述結構,也是講述色彩這種既可見亦不可見的特殊事物的必然選擇。色彩本就是視覺比較的産物,當人們試圖去描述、討論色彩,就必然進入“比較”式的表達語境。具體到歷史與傳統色彩,可以説,沒有比較,色彩歷史就無法被真切感知,人們之所以能夠感知到歷史的、傳統的色彩,本質上就是比較的結果。如文中有關“紫色”的比較式敘述,在貫通東西古今的歷史、技術、經濟、時空與差異化鋪陳、展開和分析中,顯得極其充分。從紫草到紫膠蟲,從東西方染紫技術差異及色彩傾向,到動植物染材與經濟、政治關係,都進行了相互關聯、互證、比較式的討論,文中的紫色,並非簡單的色彩知識描述,這種傳統色彩的閱讀體驗和知識獲取,是啟髮式的,也是具有問題導向與辨疑式的閱讀過程,某種“為什麼”總是伴隨閱讀過程同時發生,然後,作者在適當的時候,揭示了某些答案。

  技術的試誤:中國傳統色彩在當下

  關於中國色彩歷史的揭示,在本書中頗為引人注目,但本書最重要的價值,卻是有關傳統色彩技術的描述。書中有關傳統染色的技術性描述自然重要,但其中最關鍵的,卻是有關染色技術“失敗”的描述,也即文中那些“試誤”的發生與經驗教訓。

  “試誤”是科學、技術必經的過程,古代染色技術的文獻文字雖在,但缺失的技術關鍵卻更多,“試誤”因此成了我們不得不選擇的“有效”方法。“試誤”所具體針對的,就是傳統色彩染色的技術與經驗結果。作者的態度是極其明確的,在他看來,“由於傳統染色之處理技術幾乎失傳,因此經常必須以‘試誤’的方式去歸納復原”。

  “試誤”成了當代復原傳統色彩染色技術的必經之路,也是成功的關鍵,但多數情況下人們只關注成功的結果,對失敗和失誤過程的描述、分析則極少,甚至沒有。曾啟雄對於傳統色彩技術復原的探索歷經三十幾年,其色彩技術之經驗,絕非簡單的、單一的技術,而是不同技術碰撞、“試誤”之後的技術復原。如“染色的酸鹼”中有關草木灰鹼度試煉的描述,看似毫不經意,但有經驗的植物染從業者都看得目眩神迷。文中關於草木灰鹼度試煉過程中溫度的影響,尤其是此技術上各國的差異和偏好等,都讓我們對染色技術的複雜、多樣、差異的體會更為深刻。

  該書中有關染色過程失敗的經驗教訓比比皆是,對於中國傳統色彩研究而言,這是本書最重要的貢獻,也是從已知的其他染色技術著作裏無法獲知的、隱藏在技術説明與結果描述背後的秘密。對“試誤”如此強調,最重要的原因在於,作為一位資深的、經驗豐富的教育家、色彩理論研究者和色彩技術應用實踐者,作者深知古代色彩技術復原的艱難及其關鍵所在,也因此對那些因為商業利益,以傳統之名毫無根據、隨意捏造的傳統文化應用現象深惡痛絕。不過,作者在表達上依然是隱忍而克制的。在作者看來,那些“沒有相關細膩的基礎研究數據作為根據,片面地指定某個色彩,就叫作中國傳統色彩,是令人不安的魯莽行為。”

  該書呈現出了豐厚的學養、實踐經驗、學術視野與文獻功底,書中有關古代文獻的陷阱與啟示,也成為作者特別關注的重點。僅舉“時令的色彩”短小匆匆的描述,從邊民色俗到皇家禮制,從季節山野中的山藍、蓼藍,文獻中各地的藍染,果實、花葉、根莖與采收時間,季節、溫度、濕度與染色效果的差異等,都進行了極為精確的描述,資訊量大且關聯複雜,卻無閱讀障礙。

  該書的行文有作者的性情,充滿情感且極為有趣。這位德高望重的老先生可從未板著臉,他在感知生活的有趣,對未知的驚奇探索,對美好事物的多樣想像。書中既有關老爺那把青龍偃月刀究竟為何色這種看起來不是問題的問題,也有鹽巴樹下不差鹽的詼諧之語。同時,書中也有著年輕人的浪漫,既有關於黃庭堅詩文裏“野人採鄭花以染黃。不借礬而成色,故名山礬。”的染色描述,也感知著“淡淡的三月天,杜鵑花開在山坡上……”的想像與詩意背後的顏色浪漫。色彩是一種感覺。中國傳統色彩,在時間與空間裏不斷變化,如今,我們很難以某種確定的樣貌去捕捉,也很難武斷地認定某種色彩就是傳統色,而只能依據相關的研究作出合理的推測。也許,這本書的價值不是讓你記住幾個傳統色彩的名稱,也不是與你探討傳統色彩文化,只是讓你與傳統色彩重新邂逅,喚起久遠而深刻的色彩記憶。

  以上是作為讀者的我,一位傳統色彩研究者對該書淺陋的閱讀體會,雖則如此,我依然覺得,這本書對中國傳統色彩研究的關注者來説意義重大,而對中國色彩美學的熱愛者而言,則是不可或缺的、營養豐厚的精神食糧,是值得著力推薦之書。

  中國色彩是如此美好,《制色:中國人的色彩美學》中有中國色彩美學最具體的表現,也隱藏著中國人深層的精神結構。

  (作者:陳彥青,係汕頭大學長江藝術與設計學院副院長、副教授)

[責任編輯: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