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何以“中國”?這裡有一份3000年前的答案

2023-10-02 09:11:00
來源:央視新聞
字號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 綿延至今

  我們時時發問:何以中國?

  這件青銅器

  提供了一份來自3000多年前的答案

  今天一起認識 何尊

  有顏值更有內涵

  122字銘文記載重要史實

  何尊

  是3000多年前西周早期貴族“何”

  鑄造的一件青銅禮器

  造型獨特 大氣典雅

  尊體上圓下方

  暗合古人“天圓地方”的思想觀念

  工藝精湛 各式雕刻手法使器身極具立體感

  蛇紋、饕餮紋、雲雷紋交織

  造就獨一無二的別致

  然而何尊可不是空有華麗的外表

  更令它聞名於世的是它的“內涵”——

  尊腹底部刻有的122字銘文

  △銘文釋義:周成王開始遷都成周,還按照武王的禮,舉行福祭,祭禮是從天室開始的。四月丙戌,成王在京室誥訓“宗小子”們,説:“過去你們的父親能為文王效勞。文王接受了大命,武王戰勝了“大邑商”,就向天卜告,説:“我要住在中央地區,從這裡來治理民眾。”嗚呼!你們或者還是小子,沒有知識,要看公氏的樣子,有功勞于天,完成使命,敬受享祀啊!”王是有恭德,能夠順天的,教訓我們這些不聰敏的人。王的誥訓講完後,何被賞賜貝三十串,何用來做□公的祭器。這時是成王五年。

  何尊上的銘文年代記錄十分清晰

  同時也明確記載了

  武王滅商、周成王營建成周的史實

  與先秦典籍《尚書》《詩經》中的許多篇章

  互為印證、補充

  起到了以物證史作用

  是研究西周曆史的重要實物資料

  最早的“中國”在心中

  122字銘文中

  “余其宅茲中國,自之乂民”

  這一句最為引人注意

△何尊上的銘文“宅茲中國”

  “中國”第一次作為一個片語

  在歷史上出現

  這裡的“中國”與現在的概念不同

  不是國家的名稱

  而是方位詞

  是一個地理概念

  意思是“國家的中心”

  當時周人偏居西北

  周武王為了加強統治力

  想要遷都至國家的中心位置

  以便對周圍諸侯國的管轄

  於是興建東都洛邑 也就是成周

△何尊底部銘文

  何尊上的銘文以金文書寫

  金文的“中”字

  像是一個氏族部落

  被周圍豎立的旌旗環繞

  因此有中央的意思

  而“國”字的形狀則像是

  兩道壕溝將氏族部落隔離在中間

  並有象徵武器的戈在旁守護

  這裡的“中國”體現出西周時期

  人們認為國都要建在國家的中心位置

  也是中國古人居中而治的政治觀的表現

  “中國”概念逐漸發展

  這些文物增添注腳

  不僅何尊上出現了最早的“中國”

  在後來的歷史上

  也間或看到了“中國”的身影

  它們雖然不是正式的國名

  但是國家的概念逐漸清晰

△漢代織錦“五星出東方利中國” 點擊圖片了解更多

  “五星出東方利中國”

  是一句吉祥的占星語

  這裡的“中國”

  泛指當時中原王朝直接管轄的地區

  而在漢代銅鏡中

  也有“中國”二字出現

△“中國大寧”瑞獸博局紋鎏金銅鏡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這裡的“中國”已有國家概念

  銅鏡上的銘文表達了人民

  對國家安寧、子孫昌盛的美好期望

  一件何尊

  裝載著3000多年厚重的歷史

  而每代中國人又不斷為“何以中國”增添新的注腳

  在不斷回望中繼續向前

[責任編輯:黃曉迪]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