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片遼闊的土地上39】陜西:文物寶藏“活起來”“火起來”
【在這片遼闊的土地上39】
光明日報記者 張哲浩 李 潔
一大早,陜西寶雞青銅器博物院裏,已是擠擠挨挨。在國寶“何尊”前,從北京帶著孩子來陜西研學的張波駐足屏息、凝神研讀,驀地,他興奮地指給身邊的孩子看:“看!這段銘文中的‘宅茲中國’,就是‘中國’一詞的最早文字記錄!”
人們常説,“了解中國,從陜西開始”。陜西,素有“天然歷史博物館”之稱,像“何尊”這樣的國寶級文物不勝枚舉。據統計,陜西目前共有各類不可移動文物近5萬處;在522家國有文物收藏保管機構中,有可移動文物774萬餘件……
如何保護利用好這筆豐厚的文化遺産?
陜西的做法是:將文物保護和文明傳承一體推進!
保護文物,法律法規是最有力的武器。為了讓文物保護融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實現文物保護與社會進步和諧,陜西出臺了一系列文物保護法規。
“我們在全國率先編制了《陜西省文物保護總體規劃》《陜西省長城保護總體規劃》,創新編制了《省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保護管理規劃》《陜西省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總體規劃》等一系列地方性法規。”陜西省文物局局長羅文利介紹。
城市建設與歷史文化遺跡保護之間常常存在矛盾。如何處理兩者關係?
陜西人的共識是:文物保護優先、考古勘探工作優先!
2020年,西安南郊少陵原上,考古工作者配合基建項目進行考古挖掘,隨後的發現讓人驚嘆——這是一處距今約1600年的十六國時期高等級大型墓葬。
“發現墓葬後,建設項目方立即為考古工作‘讓路’,改變了原有的建設方案。”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文博館員寧琰回憶。
隨後,“考古前置”成了完善文物保護工作機制的“關鍵一招”,《西安市加強考古勘探改革辦法》也應運而生。“這個文件提出,把考古調查、勘探、發掘工作的完成,作為國有土地使用權劃撥和‘招拍挂’的前置條件之一。”西安市文物局局長孫超説,“這改變了過去考古發掘跟著建設項目跑的被動保護模式。”
出土文物的保護,是一個大課題。科技,是文物保護的硬支撐。從攻克技術難題,到理順體制機制,陜西全面提升以科技護航文物保護的能力。
兵馬俑本是通體彩繪,可出土瞬間就華彩盡失,這一直是文物保護的一道難題。
為留住兵馬俑的“真彩”,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主動走出去,與相關機構合作開展秦俑彩繪顏料分析保護研究。“難題已經破解!新的色彩保護技術,至少能將文物出土時的顏色保存十年。”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物保護部主任夏寅興奮地告訴記者。
“陜西現在有5個國家文物重點科研基地及科技部對外合作基地,在磚石質、陶制彩繪文物、墓葬壁畫保護等領域技術水準全國領先。”説起陜西文保的“科技底氣”,羅文利頗為自豪。
如何讓沉睡的文物資源活起來?
“尋找到契合文化、契合城市、契合時代、契合大眾的表達,是近年來陜西讓文物‘活起來’‘火起來’的‘密碼’。”陜西文化學者肖雲儒告訴記者。
夜幕降臨,華燈初上。在大雁塔腳下玄奘經行的大唐不夜城長街,人頭攢動。火遍全網的“盛唐密盒”正在這裡上演——“房玄齡”和“杜如晦”兩位唐朝名士“穿越”至此,與遊客的風趣互動,讓人感受到濃濃的盛唐風韻。
這並非陜西文創的第一次火爆“出圈”。從“仙氣飄飄”的“不倒翁小姐姐”到“李白對詩”,再到“花車鬥彩”“戲演壁畫”和“詩意長安”燈組,在這裡,歷史文化與現代創意結合的爆款産品源源不斷。
《光明日報》(2023年08月11日 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