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觀天象、造“水泥”、住“三室一廳” “星空下的村落”了不起

2023-08-10 09:45: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中新網鄭州8月9日電 題:觀天象、造“水泥”、住“三室一廳”“星空下的村落”了不起

  中新網記者韓章雲

  用彩陶紋飾記錄滿天星斗;住“三室一廳”的“豪宅”;房屋地坪經過火烤後,與現代水泥地坪如出一轍……這是位於黃河中下游沖積平原上,大河村遺址先民們在5000多年前的生活縮影。

  8月8日,“行走河南·讀懂中國”考古發現集中採訪團一行走進位於鄭州的大河村遺址博物館,通過走訪一處處遺存,聽取一件件文物背後的故事,感受先民在中華文明初始階段的創造力。

  觀星星的村落

  大河村遺址是一處包含有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夏商文化的史前大型聚落遺址,距今約6800年至3500年。考古發掘表明,先民們在大河村繁衍生息長達3300多年,創造了燦爛的遠古文化。

  在學界,大河村遺址有一個浪漫的名字——“星空下的村落”。據大河村遺址博物館館長胡繼忠介紹,這與大河村出土眾多仰韶時期彩陶上的紋飾有關。

  “大河村遺址彩陶缽上的太陽紋,復原後是十二個,可能當時觀象授時的概念已經萌芽;出土的彩陶,紋飾有記錄彗星的彗星紋、反映北斗尾部的星座紋、反映大氣光學現象的日暈紋、反映昴宿星團的七圓點紋、反映月相的月亮紋等等。”胡繼忠表示,大河村先民用彩陶紋飾記錄滿天星斗,説明原始的天文知識已萌芽。

  “三室一廳”的“豪宅”用上“水泥”

  大河村遺址博物館裏有一件展品極具“穿越感”——一塊灰色、表面平整的地坪塊,乍一看,猶如把現代水泥塊放進了玻璃展櫃,胡繼忠向記者介紹,這是仰韶晚期的房屋地坪塊。

  “考古發現,大河村遺址有些房基地坪專門用大砂、黏土和料礓石粉配製的三合土鋪設,每層厚4釐米至5釐米,鋪平、砸實、抹平後,用火燒烤至青灰色,顏色、硬度和現在的水泥地坪相似。”胡繼忠稱,這樣的“創新之舉”大大改善了先民的居住環境。

  除此之外,大河村先民在建築上的創造力更多的是體現在獨特的房屋建造方式上。

  考古發現,大河村先民建造的眾多地面式的房屋中始終沿用“木骨整塑”建築工藝。以木為骨架,用草拌泥包裹木骨築墻,兩側用細泥抹光,用大火燒後,架上茅草,堪稱當時最豪華的“三室一廳”就建好了。房屋內有燒火臺、擋火墻甚至還有門檻,彩陶雙聯壺與白衣彩陶缽這些“高檔藝術品”也收放在內,房屋外有院落,屋內屋外設施一應俱全,“豪宅”既堅固耐用又防潮。

  先民的“花樣生活”

  燒烤、烙餅、喝小酒……早在6000多年前就定居中原,大河村先民在飲食習慣、生活方式上,與現代中原人有很多相似之處。

  胡繼忠介紹,考古人員在大河村遺址發現碳化粟、稻殼、菽(大豆),以及大量豬骨、鹿角、牛骨、魚骨、蚌殼、螺螄殼,還有漁獵裝備石(陶)球、鏃、魚鉤等,“可見大河村人的生活方式是以農業為主,漁獵為輔”。

  先民們的生活有多精彩?出土文物可窺見一二。

  “大河村遺址出土了一件陶鏊,説明類似現代‘烙餅’的烘焙技術已被先民探索出來。口沿帶缺口的陶箅(烤箅)的出現,説明先民已經吃上了‘燒烤’。研究者在小口尖底瓶內提取到了酒的成分,説明當時已有釀酒喝酒的生活方式。”胡繼忠認為,隨著考古工作的持續推進,大河村先民生活的秘密將持續揭曉。

  大河村遺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自20世紀六七十年代被發現以來,截至2022年,已歷經30次科學發掘。

  在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馬俊才看來,大河村遺址是中華文明五個突出特性——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典型代表,高度代表了黃河流域中華文明起源階段的文化風貌。(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