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從“千鎮一面”到“鎮鎮精彩”

2023-08-08 14:25:00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字號

  【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中國式現代化】

  從“千鎮一面”到“鎮鎮精彩”

  ——蘇州古鎮在保護與傳承中創新發展

  光明日報記者 蘇 雁

  古鎮遊是暑期的熱門選項。7月24日,夜幕降臨,上海市民老陸特意帶著女兒來到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黎裏古鎮文創店,觀看紀錄片《石窟中國》。“黎裏古鎮正在打造紀錄片小鎮,鎮上有四個常態化播放紀錄片的空間‘紀錄星期六’。這四個空間播放的紀錄片主題各不相同,分社會現實、自然探險、科學歷史等題材,遊客可通過黎裏古鎮旅遊微信公眾號預約。”老陸熟門熟路地告訴記者。

  “對於很多遊客來説,乍一看,江南水鄉古鎮長一個樣兒!都是粉墻黛瓦,青石板路,臨河人家。水鄉古鎮的民風民俗也十分相似,比如有幾個鎮都有吃阿婆茶的習俗,讓人分不清哪兒是哪兒。”老陸表示,“但我們全家人都愛來黎裏古鎮逛,它形成了獨特的文化圈層,顯得與眾不同。”

  江南古鎮同出一脈,歷史人文相近,景點相似,業態容易同質化。古鎮如何避免“千鎮一面”,提升自身辨識度,實現“破圈”?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遺産保護力度,加強城鄉建設中歷史文化保護傳承”“推進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發展”。蘇州在一貫重視保護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將古鎮千百年發展過程中的歷史文化積澱,進行研究評估、挖掘整理、創新轉化,既為鄉村文化振興注入源頭活水,又使得古鎮煥發生機活力和獨特魅力,文化遺産綿延賡續,江南文化的多樣性進一步傳承弘揚。

  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黎裏古鎮景色。 單本根攝/光明圖片

  遊客坐船遊覽同裏古鎮美景。資料圖片

  形神兼備,古鎮才有靈魂

  蘇州擁有15個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古建老宅面廣量大。2018年3月1日,《蘇州市江南水鄉古鎮保護辦法》正式頒布實施,這是國內首部將古鎮保護與文化遺産保護有機結合的地方性立法,開創了古鎮構成要素整體性保護的新模式。

  “保護就是最好的發展。”蘇州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文物局)文物處處長翟蘇黎説,蘇州通過解剖式工程,摸清古鎮文物古跡家底,建立“體檢檔案”,分輕重緩急進行修繕。

  地處太湖之畔的蘇州市吳江區,擁有同裏、黎裏、震澤3個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位於吳江同裏古鎮核心區的崇本堂是江蘇省級文保單位,為同裏人錢幼琴于1912年購入顧氏“西宅別業”部分舊宅翻建而成,此宅以雕刻著稱,宅內現存木雕一百餘幅。走進前樓廳,只見底層腰板上刻著一組《紅樓夢十二金釵圖》,人物形象惟妙惟肖,連細微的神情都看得十分真切。

  “在實施文物景點保養工程中,我們發現崇本堂等古建在以前修繕中存在漆面過厚問題,遂要求漆匠把窗扇拆卸後,進行脫漆處理。脫漆費時費力,漆匠們開始並不樂意。我們自己動手,先挑選一個短窗的木雕部位進行脫漆試驗,直至雕刻呈現本色,《紅樓夢》中的人物‘躍然板上’。”吳江區文保所高級工程師劉延華告訴記者。

  “嘖嘖,這可真傳神!”漆匠們這才服氣,按照業主方“苛刻”的施工要求幹起活來。

  “修復古建老宅,必須遵循不改變文物原狀、最小干預的原則,盡可能延續老宅的歷史資訊。”吳江區文體廣電和旅遊局文物保護科科長邱芳芳説,“整個同裏鎮是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核心區古建老宅均由城建辦、文保所、房管所等多部門聯合審批通過後,業主才能組織施工。當時大家都覺得我們這種做法太‘較真’,但回過頭來看,修繕後的古建老宅保持‘原汁原味’,經得起時間檢驗。”

  歷史建築是古鎮的“形”,非物質文化遺産是古鎮的“魂”。古鎮保護不能只保護好“形”,更要塑好“魂”,形神兼備,古鎮才有靈魂。蘇州市非遺辦主任錢軼穎告訴記者:“蘇州提出讓非遺賦能鄉村振興。重新梳理和審視農耕文化遺存,根據現代生活需求和審美特點,在賡續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對其進行創新性改造。同時,在經濟相對發達的地區特別是現代鄉村,努力探索和實踐非遺與旅遊結合的可能性。”

  來到蘇州市張家港市鳳凰鎮河陽山歌館,非遺傳承人正在古色古香的舞臺上為遊客表演河陽山歌代表作《斫竹歌》,臺下座無虛席。表演結束,一位來自江蘇南京某高校的遊客興奮地説:“河陽山歌是千百年來江南地區勞動人民自己創作的原生態歌謠,邊聽演唱,邊看舞臺兩側的電子屏滾動播放的歌詞,腦海中出現江南先民勞作以及當時男女青年大膽追求愛情的場景,既有歷史縱深感又不失現代時尚。沒想到能在這裡接觸到原生態吳歌,來這個古鎮真是值了。”

  活化利用,鼓勵多方社會力量參與

  古建老宅是保留古鎮記憶的鮮活載體。在保留歷史風貌的同時,還要探尋古鎮老宅在當代的活化利用新路徑。活化利用,讓老宅在當代找到了新的結合點,這是“千鎮一面”突圍的第二步路子。

  “送房子啦!”2023年6月初,吳江黎裏古鎮出臺“贈送房子的使用權”這一創新舉措。“通過贈送使用權,鼓勵更多社會資本參與到古宅保護中去。”蘇州市黎裏文化旅遊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萍告訴記者,目前,首批推出承裕堂、退一步處、石皮弄、周氏義莊等面積較大的4處古建老宅作為試點,通過項目招引實現活化利用。

  消息一齣,前來看房的國內文創從業者絡繹不絕。張萍介紹,根據投資方所投入資金的大小、項目的匹配度和項目將來産生的稅收來確定合作方式及期限,並積極探索産權轉讓路徑。資訊發佈後的第19天,佔地面積525平方米、六進宅院的周氏義莊,尋到了南京某影視製作公司作為合作方。未來,該處古宅將結合“紀錄片”元素開展專業的影視製作。

  2023年5月17日,黎裏古保辦發佈《古建老宅盤活利用實施方案》,將黎裏古鎮古建古宅的活化利用進一步向縱深推進。此前,古鎮5萬平方米的古建古宅已實現了活化利用,繁花書房、黎裏紀錄片文化創意園等16個文旅項目正漸次落地。未來5年,古鎮還將實現近7萬平方米古建古宅的修繕開發。

  在吳江,有不少歷史建築活化利用的成功案例。

  與同裏古鎮退思園一墻之隔的麗則女學校舊址,在2016年修繕時,同步引進國內知名連鎖民宿,打造集住宿、研學、休閒為一體的古鎮文化體驗基地。

  走進這棟老樓,古色古香的樓梯、地板、陳設別有一番韻味。民宿方負責人告訴記者,在植入新功能中,注重酒店各空間使用性質與文物建築原有的各功能空間相互匹配,文物本體教學樓被辟為會議、教育、展映等公益功能加以利用,實現了科學保護與合理利用。2019年,麗則女學校舊址保護利用案例入選國家文物局首批公佈的《文物建築開放利用案例指南》,向全國推廣。

  從某種程度上説,古建老宅的活化利用,是古鎮能否活態保護的關鍵。有關專家認為,蘇州對古鎮古村保護利用的探索值得借鑒。

  “只求所在,不求所有”,鼓勵多方社會力量進入古建築保護領域,正逐步成為蘇州各界共識,也為古鎮古村保護提供了有益探索。以蘇州市吳中區為例,從2006年起,吳中區財政設立每年300萬元的古村落、古建築保護獎勵資金,自2016年調整為1500萬元,對實施古村落古建築保護的單位和個人予以貸款貼息和補助獎勵。截至2022年底,獎勵補助120余個維修項目,吸引社會資本投入超億元。

  “破圈”融合,創造內生動力

  對於古鎮而言,保護傳承是第一位的,但合理開發與保護傳承應是“雙面繡”關係,互為依存。採訪中,不少古鎮旅遊公司的負責人告訴記者,如今,靜態的古鎮觀光遊已經不能適應遊客對參與型和體驗型旅遊産品的需求。近年來,一些古鎮放開景區大門票,雖然遊客逐年增多,但卻未能帶動景區營收增長。因此,古鎮亟須推動創新變革,使其産生內在動力。

  “古鎮保護人是最關鍵的,有人在,古鎮就在。”日前,在“多元協作 遺産創新”古鎮保護同裏論壇上,同濟大學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儀三呼籲,古鎮要作為居住地的遺産社區進行可持續發展,要激發原住居民對家鄉的熱愛。

  然而,不可否認的是,隨著年輕人外遷,古鎮原住民變少,留下來的也以老年人居多。實施業態“破圈”融合,讓原住民回流,吸引新古鎮人入住,是古鎮創造內生動力的第三步路子。

  《蘇州市江南水鄉古鎮保護辦法》從法律層面對於防止文脈割裂現象,鼓勵原住民回遷等作出明確規定,並要求當地政府通過就業指導、技能培訓等方式,鼓勵當地居民在當地居住、就業。

  在蘇州市吳中區甪直古鎮的水鄉婦女服飾傳習所,瑰麗多彩的百納繡花鞋,精巧秀美的包頭,五彩斑斕的束腰帶,一番打扮下來,女遊客化身成了秀美的江南水鄉女子。這一身行頭的製作者是甪直水鄉婦女服飾的傳承者之一週金海。“我16歲開始學習製作水鄉服飾,一幹就是30多年。之前在城裏開了家裁縫店,生意不錯。甪直鎮號召有非遺技藝的手藝人回到古鎮發展,我想都沒想,就推掉手頭生意,來到甪直非遺傳習所。”周金海邊忙碌手頭的活計邊説。

  古鎮要創造內生動力,除了人的因素,亟須業態的創新融合。“鄉村遊方興未艾,古鎮遊怎麼避免陷入同質化。我們的做法是將古鎮文旅與多種創意相結合,讓遊客暫時跳脫出都市生活的快節奏,感受濃濃的煙火氣,享受江南文化的淳厚魅力。”蘇州市昆山市錦溪鎮黨委委員季國興説,這將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破圈”融合。這種“破圈”融合,體現在多種業態、創意的融合嵌入。

  錦溪古鎮核心區與計家墩等周邊村莊打破各自為營的旅遊格局,形成古鎮旅遊有機整體,將古鎮文化、田園鄉村、非遺手工巧妙結合。“寒暑假,很多來自長三角的遊客帶孩子來住上一週。除感受古鎮風貌,更多時間他們會待在村裏,孩子做木工,媽媽做皮具,對岸還有陶藝,村口有市集,傍晚在小河裏划船,成群的鴨子跟著‘嘎嘎嘎’往前遊。這種體驗靈動有趣,完全與都市生活不同。”錦溪鎮計家墩一家特色民宿的負責人説。

  嘗試頗有成效。體驗遊的特質是遊客有可能會多次打卡,這為錦溪古鎮周邊的創業者提供了穩定客源,從而使他們有動力更新項目,創造新鮮體驗。古鎮如一口正在發酵的醬缸,多種微生物作用,使它産生內在動力。

  除同裏、黎裏、錦溪,吳中區東山、金庭,太倉市沙溪等蘇州古鎮,也在遊客心目中有了較高辨識度。這些古鎮依託上千年的文化積澱,以人為本,在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上持續發力,打造獨具特色的IP,滿足現代人對山水田園的嚮往和現代生活的高品質體驗。科學保護和因地制宜的合理開發,使古鎮更具個性,散發出自身獨特光華。

  《光明日報》(2023年08月08日 05版)

[責任編輯: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