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網移動版

    台灣網移動版

走,到山西朔州感受古建文化

2023-08-08 08:56:00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字號

  光明日報記者 楊玨 光明日報見習記者 陳奕彤

  登上廣武長城極目遠眺,一覽萬里長城最初的模樣;走近應縣木塔凝神注視,一窺千年前匠心的絕妙;駐足崇福寺祈福,一尋悠長歲月裏人們對美好不變的期盼……

  夏日,來到山西朔州,塞上的風裹挾著千百年的厚重歷史撲面而來。巍巍洪濤山、悠悠桑幹河見證了中原農耕文明與草原遊牧文明在這裡碰撞交融。朔州,這座“雁門關外第一城”,在數百年紛飛的戰火中守衛著邊關,也守護著遼金文化源遠流長。

  千年一塔看應縣。應縣木塔,建於遼清寧二年(西元1056年),是中國現存最古老、最高大的純木結構樓閣式建築。全塔上下共有54種不同形式的鬥拱,為中國現存古建築鬥拱類型之最,有著“鬥拱博物館”的美譽。木塔歷經千年而巍然屹立,是中華文明的藝術瑰寶、世界木結構建築史上的奇跡,吸引著各地遊客前來參觀遊覽。

  近年來,朔州市持續加大應縣木塔保護力度,強化與國家、省級文物和科技部門對接,加強與高校科研團隊研究合作,借助現代科技新手段、新工具提高文物保護能力,解好歷史文化遺産保護“應用題”。2020年,中國文化遺産研究院在應縣成立木塔工作站,研究人員常駐應縣進行木塔的研究、修繕、保護工作。

  “都説‘百聞不如一見’,沒想到今天不僅見到了木塔,還能將木塔‘帶回家’呢!”在景區內的文創櫃檯前,來自北京的遊客唐女士高興地向記者展示著剛剛印好的明信片。只見櫃檯內的工作人員將一枚枚印章層層套印,雙手翻飛間,褐色的塔身、紅色的塔壁、青綠的樹木躍然紙上,引來一聲聲讚嘆。

  別出心裁的文創産品讓古老的木塔“活”了過來、“火”了起來。為了彌補遊客無法登塔遊覽的遺憾,景區還引進了VR+3D影像技術,使遊客可以“身臨其境”暢覽木塔構造之奇妙。

  “千年木塔描繪民族融合卷,木塔千年笑迎萬眾宏圖展。手撫木塔喲,就像拉著親人的手腕腕……”悠揚的京劇戲歌《木塔情思》唱出了塔鄉人民對木塔的深深依戀。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木塔靜靜矗立,如同一個不變的坐標,慰藉著一代代人的心靈。而今,一部部蘊含本土文化的戲劇作品、一場場豐富多彩的文藝活動再度聚攏起了木塔前的“煙火氣”,向遊客彰顯著應縣遼金文化、古建文化的獨特魅力,也豐富著本地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2022年,應縣木塔景區成功創建山西省級夜間文化和旅遊消費集聚區。

  如果説古建築本身就是文明的“活化石”,那麼博物館便是人們在當代為傳承文化而立起的一座座“紀念碑”。

  “在朔州,隨手捧起一把泥土,都能找到遼金的痕跡。”馬邑博物館副館長苗婧婧感慨地説道。朔州市朔城區是歷史上著名的馬邑地區,它不僅是舊石器時代峙峪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也是歷代兵家必爭的邊關要塞,更是歷史上多民族交流的通道和融合的中心。重要的歷史地位,深厚的風土文化,精彩的人文故事,形成了多彩的馬邑文化。

  馬邑博物館位於朔州市朔城區崇福廣場西側,採用遼金時期建築風格,與千年古剎崇福寺隔街相對、遙相呼應。館中文物均在馬邑出土、流傳,共展出國家珍貴文物783件,其中國家三級以上文物233件。西漢雁魚燈、北魏曹天度千佛石塔塔剎、遼代白釉印花碟、金代石雕十六尊者坐像……行走在以殿劃分的七個展廳間,仿佛走進了歷史,擁抱著文化。

  “要充分發揮博物館的重要作用,切實做好文物和歷史文化遺産的保護、挖掘和利用工作,不斷提升辦館水準,在文物活化利用、運營管理等方面再下功夫,打造社會教育、對外宣傳、文化交流重要窗口,將文化‘軟實力’轉化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硬支撐’。”朔州市委書記姜四清説。

  6月7日,朔州市召開挖掘研究朔州歷史文化、全面推進文化自信自強座談會。姜四清在會上表示,要深入挖掘朔州遼金文化的獨特之處和鮮明特色,完整還原其演進發展脈絡和歷史路徑,有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在民族交融文化的活化利用上,要加強規劃引領、文旅融合、文創開發、平臺建設和科技支撐,讓歷史文物活起來,讓悠久文化動起來。

  目前,朔州市已形成市內常規遊線路11條,邊塞文化遊等主題遊線路60余條。通過融合文旅資源,規範提升文旅基礎設施建設水準和管理服務水準,推動“文旅+農業”“文旅+康養”“文旅+教育”等産業深度融合發展,打造文化旅遊精品景區與線路,讓遊客在遊覽中體味歷史、滋潤身心。

  《光明日報》(2023年08月07日 09版)

[責任編輯:李丹]